2013年4月,古孝感乡都文化产业园在麻城市鼓楼街道沈家庄开园。该园规划面积3600多亩,包括移民文化区、寻根祭祖区、休闲度假区和山寨文化区四大景区。
作为“湖广填四川”的起始、集散地,古孝感乡都(即乡公所)曾是四川人魂牵梦萦的寻根地,以至于有“要问祖籍在何方?湖北麻城孝感乡。”民谣流传下来。
据说麻城孝感乡因“同里赵氏至孝”而得名。
这从清咸丰六年《邹氏宗谱》卷四引明末清初麻城人邹知新所撰《都碑记》记载:“去城东南七里,有乡碑石磨当路,云是古之孝感乡都。”同时提及“孝都离邑七里,究之乃知兹坊集始自汉。传闻同里赵氏至孝,奏之。册封为四乡之宗正。”可知。
传赵氏名文楚,以“以孝感盗”而闻名。
据四川江安县《赵氏族谱》收录的清乾隆年间杨卓写的一篇《谱叙》云:昔宜(楚)黄麻城赵公文楚,以母老病,故拜盗,恐惊其母。于是,盗感其孝,舍之去。后世遂以孝感名乡,......麻城赵氏以孝显于汉,后为巨族,世居麻城。
说的是麻城赵文楚有孝心,其母亲患病卧床多日。某夜,有一窃贼偷摸进房间,赵文楚听见后,轻声地对小偷说:“我这里有一幅古画可拿去变卖成银子,千万不要惊动我母亲。”小偷被赵文楚孝心感动,无颜而退。此事传开后,邑人上奏朝廷,皇帝正想以孝治天下,于是册封其地,下诏书名曰“孝感乡”。惜史无明载。
麻城孝感乡的记载最早出现在宋代。明洪武十年,升乡都为散州,专管移民事务。明成化八年(1472年)被裁撤。
清康熙九年《麻城县志》载:(明)初分四乡,曰太平,曰仙居,曰亭川,曰孝感。统一百三十里(110户为一里),里各有图。成化八年(1472年),以户口消耗,并为九十四里。复并孝感一乡入仙居,为三乡。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设置黄安县(今红安县),从太平、仙居二乡共划出二十里入黄安。
光绪三年《麻城县志》卷五“建置第三”亦载有:麻城县“明初分四乡、曰太平、曰仙居、曰亭川、曰孝感、统一百三十里。成化间并为九十四里,并孝感入仙居为三乡。嘉靖间析太、仙二乡二十里入黄安,止七十四里。太平乡原额五十八里,后并作二十五里;仙居乡原额五十四里,后并作二十五里;亭川乡原额二十五里,后并作二十四里。国朝因之”
及至孝感乡撤销后,麻城知县陈兴曾几次上书“乞其旧”,均未获批准,乃在乡都门外立一块“乡都碑”,上刻“邑东南七里磨子场——大明湖广布政使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都旧址,皇明成化二十三年丁末秋邑侯陈兴谨识”字样。据此可知“孝感乡都”(即乡公所)设在县城东南七里处磨子场,即今麻城城区鼓楼街道沈家庄。明亡,被张献忠所据,一度复置孝感乡。
据湖北省方志专家周启志考证:今红安大部分为原孝感乡属地,原孝感乡小部地留在麻城县。大致包括今红安县城关、永佳河、七里坪、觅儿寺、高桥、华家河、杏花等乡镇;麻城市顺河、乘马岗、铁门岗、宋埠、歧亭等乡镇。
据说明清时期孝感县,十之六七的民众从今麻城市移民而来。故今鼓楼街道应改为孝感街道。
知识链接
今孝感市因东汉孝子董永卖身葬夫、行孝感动天而得名。其前身为宋孝武帝孝建元年(454年)因孝子董黯立名孝昌县,五代后唐同光二年(924年)避唐庄宗祖父李国昌名讳改称孝感县。1983年撤县设市(县级市)。1993年设地级市。
赵文楚
据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赵咨传》载:“赵咨,字文楚,后汉东郡人。为人至孝,东汉桓帝延熹年间,被举为孝廉。后入仕做官,先为博士(为太常属官),后迁敦煌太守。其间因病返乡,不久再拜东海(今山东郯城)相。赵为官清正廉明,时称“明达”(即为官清廉)。
邹知新《都碑记》
去城东南七里,有乡碑、石磨当路,云:是古之孝感乡都。昔麻邑存四乡,独孝感乡有遗碑,耆老谓之“世宝”也。今刘氏后裔珍护之,可谓知所重也。
新韶时,闻故老言:“孝感乡都在邑城东南勿远,都府面坊,多逢回录,惟都碑、米研犹存。”甚异!余读旧《志》稿,云:“治东南七里许,即磨子场及孝故都,陈侯碑、驰辙、万松亭、赤亭、古城,与沈秀者、马头垸诸名胜,如联珠然。宋孔常父诗云:‘磨子场边堪寓目,赤亭城下更关情。乡都好景无人说,只得邑城小市民。’华美骚逸,理或可想。”又读《志略》,称“孝乡犹尚小,是以户丁为制,不以里数为限。”河东先生《龙池闲话》亦曰:“久居湖边孝都里区,八百户丁,音声皆悉。”观数典而综之,地狭而鸣世也。惜新幼时未知,不知究辨。今徒古乡,见其山川明润,风泽清旷,遥闻豫章久鸠集,悦余,乐而忘归。
自赵宋、胡元以来,丁旺,常为乡之患害。明圣初,云传蜀地土广,川道虽险,乡之迁人皆居之。今民散久矣,百遗二三,莫一能奉。日不见繁龠渔歌,夜无柝击双六,烛火孤点。新叹曰:“名乡耳,岂可独忘此乡乎?”
都门之阳有碑碣,额镌“邑东南七里磨子场,大明湖广布政使司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都旧址——皇明成化二十三年丁未秋,邑侯陈兴谨识”,背阴有字,铭文漫辨。《志》稿云:陈侯有才能,常乞其旧,而朝廷无旨,乃泐于石,自以怀怨。夫谓旧舍故,以继乡都,起废重兴之。以是亦存复之意,以复全盛,尚义崇孝也。
彼其近周,破垣环故井,荒草冠遗坛,往牍曰:“当洪武初,太祖定迁民之策,迁诏至公署,县堂徙治磨子场。十年,遂升其都为散州,统属七县。未几,罢之。永乐中,复旧治。弘治时,都崩基坍,故今不知有其乡云。”非虚语也。
绕碑偕刘氏多居焉,访问之,曰:“孝都,离邑七里。究之,乃知兹坊集始自汉。传闻同里赵氏至孝,奏之,册封为‘四乡之宗正’。宏治五年正月丁酉,燹之。然崇祯间适值献祸,邑名更‘长顺’。八大王广置乡闾,招合流旧,计丁授田。时于富人沈万三秀雕彩之古宅,依议复置‘献力置孝感厅,耀恩风相传’。析其故地,添置信义。□□和清平,一时避地逊名者,多有附焉。梅宗长者亦默如忘言。”又云:“盖先人有完稿实著,吾邑言‘忠仁礼义’之俗,推河东者;河东者,惟吾卯金氏者也。”辞虽出自流语,吾又谓:“何哉?”继曰:“掌乡州之粮,磨、研头之职,何其重也;余山林湖堰之积,司仓之责,点造之任者,何其大也;造厨、煮调、白卷,饱头之事者,何其苦也;锉切茎荚,抱注金泉,菜、茶头之勤劳者,何其累也!羹汤适口,熟淡相宜,如‘奏刀不嫌其细,倾尽而为,不以贫富易视来者’之言,兹足以传信,邑人咸仰焉。”併曰:“故时人仍谓之‘孝乡’云。”
吾世力小任重,太平之功,岂不半赖先祖哉?嗟乎,新幼所闻之,今访其墟,观其金石亦相合,然益信乎?恐其古胜久湮,予谨述其事,存其传者耳,以示不朽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