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据说京山观音岩禅寺是鄂中地区最大的宗教朝觐地。
观音岩位于京山县永兴镇观音岩村,距县城4千米,以峭岩、石洞、古木、飞瀑名闻遐迩,其中“观音瀑布”为京山“古八景”之一。
观音岩为大洪山余脉,呈西北—东南走向。岩西侧有一“老母洞”,系天然溶洞,面积约20平方米。洞内天然石佛龛(奇石)似观音像。后建庙以供奉,从此香火日盛。据清光绪八年《京山县志》引明朝京山知县章聚奎《重修观音岩记》云:“龛中有石肖(观音)大士像,宛然南海渡身。且洞口层檐飞架,以避风雨,俨焉堂构规模。”因而得名。
传观音岩禅寺始建于唐,名吉祥寺。系唐初大将尉迟恭所建,供奉千手观音(送子观音),这从观音殿上曾嵌有《修观音岩记》石碑铭文中有“观音大殿为唐尉迟恭始建,竟陵府尹重修建”可知。五代时已初具规模,分上下两院。北宋改名为大圣院。明末京山知县章聚奎增建了漱玉亭等建筑。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重修。民国时期有灵光殿、文昌宫、观音阁、玉皇阁、吉祥寺、财神殿、老母洞、龙王庙等建筑。“文革”期间遭损毁,1984年重修,建筑面积约3000平方米,包括观音庙、观音禅寺、吉祥寺、莲溪寺、莲花寺、西佛寺、青莲寺、双溪寺、观音阁、玉皇阁、大雄宝殿、娘娘殿、三圣殿、无极殿、罗汉殿、财神殿、罗汉堂等建筑82间。寺内残存古石碑4方,分别为:“宦游一快”
石匾(存娘娘殿中,明嘉靖年间巡按御史史褒善书,刘天授刻石。碑长约二米、宽820厘米、厚约20厘米。)、《灵源篇》碑、《憩观音岩》诗残碑(明嘉靖年间承天府知府孙文龙题)、“根不染尘”摩崖石刻(镶嵌在文昌宫后山中,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值得一提的是,清光绪八年《京山县志》中载“楚北朝谒名山有三:武当、木兰、观音岩是也”,把观音岩与武当山并列,足见观音岩的影响力。此外,该志共选录古代诗人吟咏京山众多风物名胜的诗文150余首(篇),其中咏观音岩的诗文就近30首(篇)之多。
观音是最富中国特色的菩萨。观音本作观世音,因避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讳,略称为观音,后世沿袭成俗。京山观音岩每年在农历二月十九观音圣诞日举行庙会,庙会吸引了来自周边荆州、荆门、天门、钟祥等众多香客、游客前来观光、踏青、祈福,其盛况令人叹为观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