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司马牌坊 资料图片
牌坊又名牌楼,为门洞式纪念性建筑物,是古代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物。此外,也有一些宫观寺庙以牌坊作为山门的。
牌坊历史源远流长。滥觞于汉阙,成熟于唐宋,至明清登峰造极,并从实用衍化为一种纪念碑式的建筑。牌坊大致分为功名坊、科第坊、孝义坊、贞节坊等。
湖北的古牌坊以通山县和钟祥市为多。其中钟祥境内郢中街道、张集镇、洋梓镇分别遗存有5座牌坊。尤以钟祥城区的少司马牌坊最为著名。
一座牌坊,一段传奇。
少司马牌坊位于钟祥市城区莫愁湖畔,钟祥市博物馆门前。原位于钟祥宾馆东侧,2012年迁此。据《钟祥县志》》记载:少司马牌坊为明兵部左侍郎(兵部侍郎别称少司马)曾省吾于明万历九年(1581年)回乡省亲所建。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曾省吾(1532-?)字三省,号确庵。明湖广承天府钟祥县人。嘉靖三十五年(1555年)中进士,先后任浙江富春知县、太仆寺卿、都察院佥都御史,其间曾巡抚四川,平定四川叙州土司“都掌蛮”(僰人)叛乱。万历三年(1575年)升任兵部右侍郎,万历五年(1577年)任兵部左侍郎。万历八年拜工部尚书,万历十年(1587年)加封太子太保。同年被明神宗勒令致仕。万历十二年(1589年),受已故内阁首辅张居正牵连,被抄没家产,削籍为民。后居住城东千弓坝桥,以耕读终其余生。著有《千弓坝石桥记》、《曾司空抚蜀翰牍》等。《明史》无传。
牌坊建于明万历三年(1575年),为三门六柱五楼石质仿木结构,通高11米,宽9.9米,仿殿宇单檐歇山顶,坊的两面自上而下雕刻有牡丹、凤凰、麒麟、双龙戏珠、松鹤延年、鲤鱼跳龙门等全浮雕石刻,顶盖下有4个雕空的花纹,柱脚有抱鼓和4个石狮,最上方檐下竖刻“恩荣”二字,间隔1米下方的门楣上,“少司马”三个大字赫然醒目,两旁有全浮雕的双龙装饰。牌坊气势雄伟、雕艺精湛,是研究古代石雕艺术的重要物证。
常氏节孝可风坊
位于钟祥洋梓镇中山村。为表彰儒生魏元善之妻常氏于清朝宣统元年(1909年)所建。石质结构。坊高4.67米,宽6米,深2.8米。檐楼共有三层,重檐硬山顶,三间六柱九楼,斗拱楼顶交错,造型丰富。石坊上方刻有“节孝”二字,中层横额刻有“钟祥县儒童魏元善之妻常氏之坊”,下层横额和两旁竖档上分别刻有“节孝可风”和“钤今”、“湖广总督郭堂赵、湖北提学使司高”及“钟祥县儒童魏元善之妻常氏立、大清宣统元年喜月吉日建”等字样。坊上刻有浮雕福禄寿三星、太上老君、八仙过海、龙、凤、仙鹤等,栩栩如生。整个牌坊气势恢宏、巍巍壮观。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延禧牌坊
位于元佑宫左侧,是一座十分独特的木质结构牌坊。建于清朝同治四年(1865年)。该牌坊五重檐庑殿顶,檐下设斗拱,四柱三间五楼。中间有“延禧”二字,柱下设夹杆石,石身刻有莲花图案。坊顶为翡翠琉璃瓦。是湖北仅有的二座木牌坊之一(另一处为秭归茅坪镇屈原故里牌坊)。
汪氏贞节牌坊
位于洋梓镇花山村。建于清朝乾隆十二年(1747年),为旌表童生王瑜妻汪氏(1691-1743)而建。为青石结构,高5.4米,宽5米,六柱三门,三层建筑。石坊上方前面刻“恩荣”,后面刻“敕建”字样,中层横额刻有“旌生儒童生王瑜妻汪氏之坊”。上款刻有主持修建的“湖北巡抚晏斯盛,湖北提督学政吴嗣爵,安襄郧道分守王概,安陆府正堂黄家申,钟祥县儒学教渝郑家夔”等各级官员的姓名。落款为“大清乾隆十二年岁次丁卯中秋月”;两侧各有一座文官石雕像,背面是汪氏的生卒日期及生平事迹。牌坊的下层为门额,两侧门宽0.7米,中门宽1.1米,门额正面刻有双龙戏珠,背面刻有双凤朝阳的精美图案。已残破。
王氏节烈坊
位于张集镇牌坊村东600米。建于清乾隆44年(1779年)。为四柱三间五楼仿木结构青灰石牌坊,高4.5米,宽4米,上层额枋楷书“恩荣”二字,中层额枋行书“节烈坊”及建坊原因和时间。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