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鹤峰县中营镇三家台蒙古族村是湖北省惟一的蒙古族聚居地。
三家台蒙古族村位于鹤峰西北部,距县城43千米,全村面积18.88平方千米。三家台蒙古族系元朝成吉思汗铁木真后裔,清乾隆二十一年(1757年),部氏十一世祖部锡候从湖南澧州迁入鹤峰县清水汆(今燕子镇清水村),后迁中营三家台之神仙茶园(地名。传用井水冲茶,杯中有白鹤成双飞去,故名),因起初三户人家居台地,故名三家台。2002年10月29日批准设立三家台蒙古族村(12月24日正式成立)。2012年该村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据清道光五年(1826年)部斗山、部吉三撰《部氏族谱》载:“道光十五年(1835年)州主登诠手书曰,博儿济吉特氏哈拉部者,从部落中部字起也,今绎汉姓”。“吾家铁木真姓也,原籍蒙古,元太祖之后。元史顺帝时,信州镇南王之子,被陈友谅兵败,大圣奴不知所终,公之先远祖有讳斡难,兀者因居斡难河之源,因以为氏,其以部为姓,则始于公,故奉为一世祖,葬松滋苦竹寺,今称部家大坟者是。”结合《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博尔济吉特氏(亦称奇渥温)源出蒙古“黄金家族”孛儿只斤氏家族,属于以部落、部族名称为氏。
据考证:部姓始于元末明初部官荫,系元末镇南王孛儿只斤氏·大圣奴之子。据考证:元世祖忽必烈于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封第九子脱欢于武昌,后脱欢移镇扬州,号镇南王。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脱欢死,其子老章于大德五年(1301年)沿袭其父封号。不久老章死,其弟脱不花袭封。及至脱不花死,其子孛罗不花尚年幼,就由脱不花三弟帖木儿不花于泰定三年(1326年)袭封。天历二年(1329年)帖木儿不花将王位奉还给孛罗不花。后孛罗不花之子大圣奴袭封。至正十九年(1359年),大圣奴与枢秘官席闰守信州(今江西上饶市),为元末起义军领袖陈友谅所杀,城破时大圣奴之子被陈美(亲兵或家将)藏在观音像龛座下得以幸存,因以“官荫”为名,取“观音”二字的谐音。并改用汉姓“部”,意为祖先曾是蒙古草原上骁勇善战的“部落”。
部官荫后流寓治所荆州中兴路,明初隐居湖北松滋(今苦竹寺一带),(明中叶)第四世有一支迁往湖南澧州,在澧勤耕苦读,颇有成就。但因明朝廷对元代帝王后裔严加防范,故部氏子孙仕途阻塞。至清代,方可大言申明“本宗蒙古”,如是修宗族之谱,建部氏祖祠。清改土归流后,“闻鹤峰归流未久,承垦开荒谋生最易”,第十一世部锡侯乃于乾隆二十一年(1755年)迁湖北鹤峰,居三家台,育四子,繁衍生息至今。这从《部氏族谱》载:“王子战败走荆州……隐荆郡之松滋,氏称部。至第三世和第四世有一支迁往湖南澧州,至清初建部氏祖祠。清乾隆二十一年(1757年)十一世祖部锡侯从澧州迁鹤峰三家台神仙茶园(今中营镇)。光绪年间,又有一支从鹤峰迁恩施。”
部锡候为定居鹤峰第一人。其世系为铁木真--拖雷(第四子)--忽必烈(第四子)--镇南王脱欢(第九子)--嗣王脱不花(第二子)--嗣王孛罗不花(长子)--嗣王大圣奴(长子)--部官荫(部氏一世祖)--部政二--部友缘--部熹--部天寿--部逢春--部朝举--部维垣--部受瑜--部钘--部锡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