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湖北鹤峰县容美镇紫草山有南明宰相文安之墓。
紫草山位于城区东北面,又称谢家岩。据《鹤峰州志·山川志》载:“紫草山自州东北蜿蜒西来,下注龙溪,为州治左翼。”
清代诗人顾彩在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容美纪游》载“紫草山朴茂幽深,全体皆怪石叠成,其上数里有草庐三五楹,君所筑以居隐士宋生者。生常德武陵人,故明督师文安之幕客也。文公以避贼,流寓司中,君父少傅公礼为上宾,卒葬是山。宋生守之不去,今年八十余,誓不下山,君尝就而为之携酒。”记述了一段鲜为人知的秘密,即南明宰相文安之秘葬于此。
文安之(1582-1659)湖广彝陵(今湖北宜昌)人。字汝止,号铁庵。明天启元年(1621年)进士。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检讨、南京国子监司业、祭酒等职,后为权臣薛国观所谗,家居多年,期间游容美。清军入关后,南明弘光、隆武、永历朝先后任命其为詹事府詹事、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等职,但由于路遥战乱,未赴任。及至永历四年(1650年)文安之到梧州(今广西南宁)见永历帝朱由榔,才任东阁大学士(宰相)。次年自请往川中督师,到都匀(今属贵州),为孙可望所阻,后脱身到川东,联络夔东十三家抗清。永历十三年(1659年)曾督师攻重庆,以地主武装谭宏、谭诣叛变而失败。不久,因清兵破云南,悲郁而死。著有诗文集《铁庵稿》、《略园集》。清同治年间《宜昌府志》存录文安之诗20首,文《郭维藩传》1篇。《明史传》有传。
文安之是明末遗臣,又是南明的首辅,活动于湖广、川东残明势力的代表人物。文安之初到容美,是1644年前后,一直住到1646年秋离开容美前往施州去桂林见永历帝止,这清《宜昌府志·鹤峰州志·流寓附》载:“文安之,字汝止,号铁庵,彝陵人。崇祯末进南大司成,为薛国观辈所谮,罢归,避乱游容美,知水浕司唐镇邦有才略,常寓其司,治两载。”可知。此外,清同治《宜昌府志·杂载》中也提到:“夷陵文相国铁庵、黄太史中含,明末避难来容美司。”《宜昌府志·长乐艺文》收录的容美土司田玄诗作《送文铁庵先生往施州》亦可窥之。
文安之在倾力挽救南明国势的后半生中,与容美土司过从甚密,先后与五任土司(田玄、田沛霖、田既霖、田甘霖、田舜年)挚交18年,期间更说服容美土司联同“夔东十三家”奋力抵抗清军,并亲笔为土司田玄的《秀碧堂诗集》撰写序言。此外,还娶了容美土司境内一陈姓女子为妻,育一子一女,其子延吉(1646-1672)娶土司之女田氏,官授恩荫,死后葬公安县(今属湖北);其女配明崇祯朝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毛寿登。(注:《文氏宗谱》载文安之有5位妻子育8子18孙)
至于文安之之死据《容美土司史料》记载: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容美宣慰司田甘霖及其叔田圭被刘体纯部“掳”至巴东刘体纯大营与文安之“共商”抗清复明大计。次年(1659年)文安之攻重庆失败,被迫折返巴东,同年九月初八日“郁郁而卒”于军中,其次子文协吉等人就地安葬文安之于巴东平阳坝(实为衣冠冢)。
事实上文安之死后,“留驻”刘体纯大营容美土司田甘霖却同文安之幕客宋生一道带着文安之灵柩秘密潜返容美,将其安葬在容美土司驻地中府附近的紫草山上,宋生一直守之不去,直到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诗人顾彩游容美时还在。至于宋生从田甘霖为宋生五十大寿时所作歌祝寿的《序》中云:“新安宋子侠士了,交将念载,曩予困顿巴东,宋子形影相随,今五十初变,予理残疆,官贫无赠,作歌以祝”也表明宋生确有其人。
现文安之墓仅为一土堆,土堆前以石头筑有拜台,左下方为文安之侍从宋生墓。登紫草山顶眺望,鹤峰县城尽收眼底。
知识链接
文安之生八子五女。原配左氏,以夫贵受封恭人,诰赠一品夫人,因兵燹浅葬宜昌江南点军下五龙(一说鸦鹊岭镇)。生三子:初吉、协吉、逢吉;继配高氏,生子鼎吉;三配徐氏,葬宜昌江南点军的紫阳,生子锡吉;四配夏氏,葬万县后池坝,生二子:绍吉、秉吉;五配陈氏,容美土司人,卒葬兴山回龙观,生子延吉。由于文安之报国有功,其曾祖父尚质、祖父文礼、父国桢被皇帝封为光禄大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