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兀于湖北利川郊野的谌满氏节孝坊是对谌孝科之妻满氏守节的最好褒奖。
位于利川市谋道镇太坪村牟家洞谌满氏节孝坊俗称谌家牌楼,因谌满氏苦守58年节孝的“嘉懿德行”而“奉旨旌表”修建的。说白了,就是一座贞节牌坊。
据清同治年间的《利川县志》记载:“谌孝科之妻满氏,二十七夫故守节,抚孤成立,现年七十岁”。为此,清咸丰十年(1860年)年,署理湖北巡抚胡林翼奉旨亲自题写一块“节孝可风”的牌匾。牌匾用土漆精心漆制,黑色,长两米多,宽一米,现遗存谌家老宅。据《谌家族谱》记载,谌满氏死于清光绪五年(1880年),享年85岁。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利川县知县黄世崇奉旨题奖“芳徽足式”,次年(1896年),奉旨修建“谌孝科之妻满氏节孝坊”。
牌坊为仿楼阁式石构建筑。高10.5米,宽7.35米。青砂石结构。为四柱三门三重楼石牌坊,宝塔顶。中门较宽阔,左右旁门相对窄小。在上层的正面直书“奉旨旌表”,第三层额枋横书“节孝可风”,与之对应的背面横书“芳微足式”。正、背两面均书有“谌孝科之妻满氏节孝坊”匾。第二层为24节孝人物浮雕组像,造型生动。正面石柱楹联是“松柏坚操独标劲节,梅兰清洁漫似孤芳”。背后楹联是“乾坤正气留巾帼,纶悖恩光照达衢”。侧面石柱上是满氏勤俭持家的题记。整座牌坊的文字大部分采用正楷阴刻,少量为小篆阴刻。石柱外有驼峰夹柱石,稳固壮观。中石柱底部两各有一对高1.5米夹杆石狮。传为当地石匠江德(今利川建南镇乐福店人)所建。因地处偏僻,保存完好。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回望贞节牌坊,尚可追溯一段苦难甚至荒唐的故事。
传谌家牌楼在封顶时,顶上一块石头怎么也不落位。其族人就去问谌满氏是什么原因,满氏通过半日的搜索枯肠,最终想起曾见一公鸡骑在一母鸡身上交配的狼狈像,微笑了一下,但发誓与淫欲无关,并惟天可表。说也凑巧,待族人返回时,石头已全部落缝,一座贞节牌坊最终大功告成。
岁月悠悠,因牌楼建在牟家洞村庄旁,川鄂古盐道从牌楼中间穿过,这是要让四方邻里知道,谌家不但出了一个节妇,谌家更是受到“皇命恩宠”的大户。毫无疑问成为了谌氏家族荣耀的符号之一,引人膜拜,更成为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无独有偶。利川市南坪乡干堰村还残存有一块节义碑。节义碑全为石料打造,由碑座、碑身、碑头三部分组成,高近5米。碑座由一整石构成,呈长方形,造型分为三层,上小、中凹、下大。碑身由一整块长条石构成,高2.7米,宽0.64米,厚0.325米,四面均阴刻有文字。碑头四角翘起,犹如皇冠;中间宝塔耸立,刻在碑头正面的“节义流芳”四字,依然清晰可辨。碑身正面,阴刻着“邓府谭老太君孺人节义碑”11个大字。碑身左侧阴刻的是前清利邑文生朱锦江撰写的序,260余字。从序文可知,利川南坪的谭姓耆老之女19岁嫁入邓玉焕家,多有不幸,先是公婆去世,接着长子夭折,次子出生一月,丈夫死亡。但“法共姜之苦守,耐敬姜之勤劳,积资产数千贯并族业五六契,家政维新,人丁昌炽”,成为影响一方的能人。于是,乡邻捐资树碑,以表其善。序文之后,刻写的是立碑时间:中华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癸酉岁菊月。碑身背面刻有7首纪念邓母谭太君的诗歌,其中6首为律诗,1首为古体诗。碑身左侧上部刻有县立第一小学教员吴瑞征题写的纪念诗,下部刻写是发起人姓名共60人,涉及10姓。
知识链接
牌坊毫无疑问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符号之一。
牌坊就其建造意图可分五类:一是贞节牌坊(包括贞节坊、贞烈坊、节孝坊、贞寿坊等),专为妇女而立;二是纪功铭德坊(包括各种纪功坊、科举坊、乐善好施坊、孝子坊等),为褒扬男子而立;三是昇平人瑞坊,专为高寿老人而立;四是标志坊(包括门坊、里坊,以及旧时立在相关官署前的平政坊、亲民坊、贞肃坊、风纪坊等),五是墓道坊,专门立在高官显宦的墓道前。
尤以贞节牌坊数量最为庞大。
贞节牌坊是中国传统贞节旌表制度下所建立的一种建筑物,用以表彰守节不再嫁或拒受污辱而自杀的妇女(即节妇与烈女)的事迹,其目的以图教化民众。
贞节的观念始见于《礼记·郊特牲》,“壹与之齐,终身不改,故夫死不嫁”。至汉元初六年,孝安帝布诏“贞妇有节义十斛,甄表门闾,旌显厥行”。贞节牌坊由此以“厥”的雏形出现。贞节和牌坊正式联姻是在明朝。《明会典》记载,朱元璋甫一登基就规定:“民间寡妇,三十以前亡夫守制,五十以后不改节者,旌表门闾,除免本家差役。”从此,贞节牌坊成为贞节观念、贞节制度符号化、定型化的象征。更因朝廷的大力提倡,中国各地大建贞节牌坊。
尤为重要的是,贞节牌坊的建筑,必须经由固定的贞节旌表制度,由官方许可才能建筑,建筑形式各地区略有不同,但一般为牌楼形式,少数则为墓碑形式。上面常用的四大字为“孝节旌钦”等,其下可能记载节妇相资料事迹,或两侧附相关对联诗句。另贞节牌坊相较于其他的贞节旌表形式,将旌表荣誉在视觉空间上具体化,对于被旌表妇女及其家族而言具有更大的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虽贞节观念自古有之,但经宋朝程朱理学的强调,才成为女性最高的价值,其极端的表达方式就是“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明清时期,贞节观念登峰造极,“从一而终”成为全民风俗。直到近代五四新文化运动,传统社会男女两性关系中违背理性的规范渐渐得到遏止,旌表节妇才成为历史。如今,“三从四德”已沦为历史的笑柄,但贞节牌坊亦凋零殆尽。
后记
这是一笔尴尬的文化遗产。
每座贞节牌坊背后,都有一个人复杂情感(悲痛、苦难和长久忍耐)的故事,令人心酸。许多妇女在寂寞中耗尽青春,一辈子苦受煎熬,就为了最后能挣得一座贞节牌坊,牌坊真的可以诠释和慰藉吗?但另一方面又记载了家族荣耀,引人膜拜。孰是孰非,令人唏嘘不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