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22日,鄂西圈十大历史文化名人评选出炉,巴蔓子名列其中(鄂西圈省级十大历史名人:诸葛亮、刘秀、关公、昭君、屈原、尹吉甫、张三丰、老莱子、炎帝、巴蔓子。鄂西圈地级市层面十大历史文化名人:释道安、米芾、张居正、嫘祖、杨守敬、女娲、明玉珍、杨涟、季梁、孟浩然)。
巴蔓子何许人也?
巴蔓子,生卒年不详。巴国忠州(今重庆市忠县)人,一说巴国都亭(今湖北利川)人。东周末期(大约战国中期)任巴国将军。因巴蔓子在正史里无载,仅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曾提及。
据《华阳国志·巴志》载:周之季世,巴国有乱。将军蔓子请师于楚,许以三城。楚王救巴,巴国既宁,楚使请城。蔓子曰:“籍楚之灵,克弭祸难,诚许楚王城,将吾头往谢之,城不可得也!”乃自刎,以头授楚使。楚王叹曰:“使吾得臣若蔓子,用城何为!”乃以上卿之礼葬其头。巴国葬其身,亦以上卿礼。说的是约公元前4世纪,巴国朐忍(今重庆万州区一带)发生内乱,巴国(前316年亡于秦)有将军蔓子请师于楚,许以三城,乱平,楚使来讨要三城,蔓子为保城池而自刎。楚王感其忠烈,以上卿之礼葬其头于荆山之阳,巴国则葬其身。
据考证巴蔓子生活的“周之季世”当公元前323年-公元前317年间。因在“周之季世”一句之前,《巴志》有“战国时,尝与楚婚。及七国称王,巴亦称王。”记载,七国即楚、秦、齐、魏、韩、赵、燕中最后一个称王的是燕国在公元前323年。又因在“巴国葬其身,亦以上卿礼”一句之后,《巴志》有“周显王时,楚国衰弱,秦惠文王与巴蜀为好。蜀王弟苴(侯)私亲于巴,巴蜀世战争。周慎王五年(公元前316年),蜀王伐苴侯,苴侯奔巴,巴为求救于秦。秦惠文王遣张仪、司马错救直、巴,遂伐蜀,灭之。”可知。
而《华阳国志·巴志》所记巴蔓子向楚怀王借兵,是用来平息因“巴蜀战争”而引发的边疆动乱。另据《华阳国志·蜀志》云:“蜀王别封弟霞萌于汉中,号苴侯,命其邑曰葭萌焉。苴侯与巴王为好,巴与蜀仇,故蜀王怒,伐苴侯,苴侯奔巴,求救于秦。”因葭萌在巴国的北部,土著多为巴人。蜀王伐苴侯,巴国北疆势必受到威胁,民众焉有不“乱”之理?这里需说明的是:“苴侯与巴王为好”事在巴蔓子“请师于楚”之前;“苴侯奔巴”事在巴蔓子自刎之后。
显然巴蔓子向楚国借兵,是用未平息由于“巴蜀战争”或“蜀王怒,伐苴侯”,“苴侯与巴王为好”而引发的边疆动乱。由是而论,巴蔓子是捍边卫国的功臣。
在中国历史上,身首异处且由交战国以“上卿”或“诸侯”之礼为举哀或安葬的将军仅两位,一位是国人皆知的三国时代关羽,一位则是鲜为人知的春秋战国时代巴蔓子。其中关羽头葬河南洛阳,身葬湖北当阳。而巴蔓子则不详。
传今巴蔓子葬地有重庆市渝中区、重庆忠县、湖北利川三说。
其中重庆俗称“将军坟”,位于渝中区七星岗莲花池民生路渝海大厦。据明曹学全撰《蜀中名胜记》记载:郡学后莲花坝(今渝中区七星岗莲花池街),有石磷石虎,相传为巴王冢(或作巴君冢)。清代《巴县志》及民国《巴县志》讹为巴蔓子冢,民国十一年(1922年)川军第一军军长兼川东边防督办但懋辛主持修成墓园并立碑题写“东周巴将军蔓子墓”。
忠县俗称“巴王坟”,今存。据明曹学全撰《蜀中名胜志》卷十九称之为“蔓子冢”,且引州志云“巴王庙在州东一里,神即蔓子将军也”。史载唐贞观八年,以蔓子严颜故,改将军故里临州名忠州。宋时在忠州城内为巴将军立庙,称永贞祠,后称巴王庙。事实上其地原名“巴王台”或“巴子台”。
利川俗称“巴蔓子墓”。据南宋祝穆编、祝洙补订的《宋本方舆胜览》卷六一引《华阳国志》中关于巴蔓子事迹记述时,说施州(今湖北恩施)迄今仍有巴蔓子庙。《大清一统志》卷351“古巴蔓子墓”条原注所云:“在恩施县西北部都亭山《明一统志》:‘周季世,巴国乱,将军蔓子请师于楚。……楚王以上卿礼葬其头于荆门山(今湖北宜都)之阳,巴国葬其身于此。’”明李贤、彭时等纂修《大明一统志》卷六六云:楚“葬其头于荆门山之阳,巴国葬其身于清江县西北都亭”,“周巴蔓子墓,在县北九十里都亭山。”
都亭山在何处,一直存有争议。清同治版《利川县志》称其在利川城东九十里。同治版《恩施县志》称其在恩施城西二百里。但清光绪《利川县志•山水志》引《后汉书》李贤注:“清江县水,一名盐水,源出县西都亭山。”认为在县西白羊塘檀香洞,“檀香洞在檀香岩下,一名老龙洞,其西为白杨塘。”因其考辨甚详,遂为定论。
通常认可的清江的源头据清同治年间《利川县志•疆域》载:清江“源出齐岳山,下大鱼泉、小鱼泉、龙洞沟。”“都亭山在城东九十里。与金字山相望,即今之道东坪、菁口一带是也。蛮王冢在其上。”光绪年间《利川县志•山水志》载:“清江水,源出县西一百四十里小山,即都亭山,东流入檀香洞,又伏流四十里,过七药山(今称齐岳山),东出为龙洞沟河。”可知都亭山清江村“龙洞湾”(地名)泉水为清江源头。龙洞沟位于利川市汪营镇白羊塘街侧的庙岭(小山名)东坡腰上,与重庆石柱县冷水镇交界,海拔为1210米,一块突兀的大石峰上刻着“清江源”三字,源头为五眼泉水,清冽甘甜,淙淙奔流至山下汇成小溪后,流淌过白羊塘街边,至檀香洞形成暗河,20世纪70年代在清江源下修建了白羊塘水库。
都亭山位于城西39千米,是清江及磨刀溪、建南河的发源地。据《方舆揽胜》载:“亭州以都亭山得名”。山形呈西南至东北走向,主峰洪山海拔1741.5米。山自川鄂边界的石门坎入境,至谋道镇寨包梁新碗厂出境,长55千米,宽约3-4千米。传今白羊塘古坟林至磨刀溪软耳箐一带为巴蔓子将军墓地。利川拟在都亭汪营镇山白羊塘规划建设都亭山风景区,拟建巴蔓子陵园、亭州古城、檀香洞等八个景点,面积180平方公里。
值得一提的是,巴蔓子的“巴”究竟是国号还是姓氏?如作国号解,那巴蔓子就是巴国的蔓子,即廪君蛮的“巴”氏;如作姓氏解,那巴蔓子就是巴姓的蔓子,即廪君蛮的“樊”氏。廪君蛮据范晔(398-445年)在《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中引《代本》(即《世本》,秦汉间著作,一说刘向著,已佚)的记载;“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巴氏、樊氏、瞫氏、相氏、郑氏。皆出于武落钟离山(今湖北长阳,一说湖北巴东三里城)。而在嘉陵江流域的是板循蛮(或称巴郡蛮。板楯又称“賨人”)有“罗、朴、督、鄂、度、夕,龚七姓”。
知识链接
利川都亭街道因境内有都亭山而故名。
“都亭”最早的意思是驿站,据清俞正燮《癸巳类稿•少吏论》云:“都亭,邑中传舍也。”。古为禀国地,周朝时属巴国,秦时属于黔中蛮地。北朝北周时属亭州资田郡。宋朝为都亭山乡,清朝为中汛市郭里。1949年设城关镇。1986年撤县设市,改城关镇为都亭街道。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巴蔓子何许人也?
巴蔓子,生卒年不详。巴国忠州(今重庆市忠县)人,一说巴国都亭(今湖北利川)人。东周末期(大约战国中期)任巴国将军。因巴蔓子在正史里无载,仅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曾提及。
据《华阳国志·巴志》载:周之季世,巴国有乱。将军蔓子请师于楚,许以三城。楚王救巴,巴国既宁,楚使请城。蔓子曰:“籍楚之灵,克弭祸难,诚许楚王城,将吾头往谢之,城不可得也!”乃自刎,以头授楚使。楚王叹曰:“使吾得臣若蔓子,用城何为!”乃以上卿之礼葬其头。巴国葬其身,亦以上卿礼。说的是约公元前4世纪,巴国朐忍(今重庆万州区一带)发生内乱,巴国(前316年亡于秦)有将军蔓子请师于楚,许以三城,乱平,楚使来讨要三城,蔓子为保城池而自刎。楚王感其忠烈,以上卿之礼葬其头于荆山之阳,巴国则葬其身。
据考证巴蔓子生活的“周之季世”当公元前323年-公元前317年间。因在“周之季世”一句之前,《巴志》有“战国时,尝与楚婚。及七国称王,巴亦称王。”记载,七国即楚、秦、齐、魏、韩、赵、燕中最后一个称王的是燕国在公元前323年。又因在“巴国葬其身,亦以上卿礼”一句之后,《巴志》有“周显王时,楚国衰弱,秦惠文王与巴蜀为好。蜀王弟苴(侯)私亲于巴,巴蜀世战争。周慎王五年(公元前316年),蜀王伐苴侯,苴侯奔巴,巴为求救于秦。秦惠文王遣张仪、司马错救直、巴,遂伐蜀,灭之。”可知。
而《华阳国志·巴志》所记巴蔓子向楚怀王借兵,是用来平息因“巴蜀战争”而引发的边疆动乱。另据《华阳国志·蜀志》云:“蜀王别封弟霞萌于汉中,号苴侯,命其邑曰葭萌焉。苴侯与巴王为好,巴与蜀仇,故蜀王怒,伐苴侯,苴侯奔巴,求救于秦。”因葭萌在巴国的北部,土著多为巴人。蜀王伐苴侯,巴国北疆势必受到威胁,民众焉有不“乱”之理?这里需说明的是:“苴侯与巴王为好”事在巴蔓子“请师于楚”之前;“苴侯奔巴”事在巴蔓子自刎之后。
显然巴蔓子向楚国借兵,是用未平息由于“巴蜀战争”或“蜀王怒,伐苴侯”,“苴侯与巴王为好”而引发的边疆动乱。由是而论,巴蔓子是捍边卫国的功臣。
在中国历史上,身首异处且由交战国以“上卿”或“诸侯”之礼为举哀或安葬的将军仅两位,一位是国人皆知的三国时代关羽,一位则是鲜为人知的春秋战国时代巴蔓子。其中关羽头葬河南洛阳,身葬湖北当阳。而巴蔓子则不详。
传今巴蔓子葬地有重庆市渝中区、重庆忠县、湖北利川三说。
其中重庆俗称“将军坟”,位于渝中区七星岗莲花池民生路渝海大厦。据明曹学全撰《蜀中名胜记》记载:郡学后莲花坝(今渝中区七星岗莲花池街),有石磷石虎,相传为巴王冢(或作巴君冢)。清代《巴县志》及民国《巴县志》讹为巴蔓子冢,民国十一年(1922年)川军第一军军长兼川东边防督办但懋辛主持修成墓园并立碑题写“东周巴将军蔓子墓”。
忠县俗称“巴王坟”,今存。据明曹学全撰《蜀中名胜志》卷十九称之为“蔓子冢”,且引州志云“巴王庙在州东一里,神即蔓子将军也”。史载唐贞观八年,以蔓子严颜故,改将军故里临州名忠州。宋时在忠州城内为巴将军立庙,称永贞祠,后称巴王庙。事实上其地原名“巴王台”或“巴子台”。
利川俗称“巴蔓子墓”。据南宋祝穆编、祝洙补订的《宋本方舆胜览》卷六一引《华阳国志》中关于巴蔓子事迹记述时,说施州(今湖北恩施)迄今仍有巴蔓子庙。《大清一统志》卷351“古巴蔓子墓”条原注所云:“在恩施县西北部都亭山《明一统志》:‘周季世,巴国乱,将军蔓子请师于楚。……楚王以上卿礼葬其头于荆门山(今湖北宜都)之阳,巴国葬其身于此。’”明李贤、彭时等纂修《大明一统志》卷六六云:楚“葬其头于荆门山之阳,巴国葬其身于清江县西北都亭”,“周巴蔓子墓,在县北九十里都亭山。”
都亭山在何处,一直存有争议。清同治版《利川县志》称其在利川城东九十里。同治版《恩施县志》称其在恩施城西二百里。但清光绪《利川县志•山水志》引《后汉书》李贤注:“清江县水,一名盐水,源出县西都亭山。”认为在县西白羊塘檀香洞,“檀香洞在檀香岩下,一名老龙洞,其西为白杨塘。”因其考辨甚详,遂为定论。
通常认可的清江的源头据清同治年间《利川县志•疆域》载:清江“源出齐岳山,下大鱼泉、小鱼泉、龙洞沟。”“都亭山在城东九十里。与金字山相望,即今之道东坪、菁口一带是也。蛮王冢在其上。”光绪年间《利川县志•山水志》载:“清江水,源出县西一百四十里小山,即都亭山,东流入檀香洞,又伏流四十里,过七药山(今称齐岳山),东出为龙洞沟河。”可知都亭山清江村“龙洞湾”(地名)泉水为清江源头。龙洞沟位于利川市汪营镇白羊塘街侧的庙岭(小山名)东坡腰上,与重庆石柱县冷水镇交界,海拔为1210米,一块突兀的大石峰上刻着“清江源”三字,源头为五眼泉水,清冽甘甜,淙淙奔流至山下汇成小溪后,流淌过白羊塘街边,至檀香洞形成暗河,20世纪70年代在清江源下修建了白羊塘水库。
都亭山位于城西39千米,是清江及磨刀溪、建南河的发源地。据《方舆揽胜》载:“亭州以都亭山得名”。山形呈西南至东北走向,主峰洪山海拔1741.5米。山自川鄂边界的石门坎入境,至谋道镇寨包梁新碗厂出境,长55千米,宽约3-4千米。传今白羊塘古坟林至磨刀溪软耳箐一带为巴蔓子将军墓地。利川拟在都亭汪营镇山白羊塘规划建设都亭山风景区,拟建巴蔓子陵园、亭州古城、檀香洞等八个景点,面积180平方公里。
值得一提的是,巴蔓子的“巴”究竟是国号还是姓氏?如作国号解,那巴蔓子就是巴国的蔓子,即廪君蛮的“巴”氏;如作姓氏解,那巴蔓子就是巴姓的蔓子,即廪君蛮的“樊”氏。廪君蛮据范晔(398-445年)在《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中引《代本》(即《世本》,秦汉间著作,一说刘向著,已佚)的记载;“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巴氏、樊氏、瞫氏、相氏、郑氏。皆出于武落钟离山(今湖北长阳,一说湖北巴东三里城)。而在嘉陵江流域的是板循蛮(或称巴郡蛮。板楯又称“賨人”)有“罗、朴、督、鄂、度、夕,龚七姓”。
知识链接
利川都亭街道因境内有都亭山而故名。
“都亭”最早的意思是驿站,据清俞正燮《癸巳类稿•少吏论》云:“都亭,邑中传舍也。”。古为禀国地,周朝时属巴国,秦时属于黔中蛮地。北朝北周时属亭州资田郡。宋朝为都亭山乡,清朝为中汛市郭里。1949年设城关镇。1986年撤县设市,改城关镇为都亭街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