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施州古城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施州城址”的一部分(施州城址包括施州城墙遗址、柳州城遗址及西瓜碑、通天洞石刻),为湖北山区城池的活标本。
施州古城墙主要指位于今恩施市六角亭街道解放路、城乡街、胜利街社区的六角亭老城的古城墙(时代为南宋至明、清时期)以及舞阳坝街道周家河村柳州城古城墙(时代为南宋至元时期)。
相比湖北荆州、襄阳等地的古城墙,施州古城墙依山而建,西、南高处达山顶,东北低处临清江,从南往西北,则依山垂直开挖成陡坎状,陡坎即为城墙壁,外侧加垒砌石块,外看城墙高垒,壁垒森严。城内则是人行巷道,城外以江河、溪沟为堑壕(护城河),与平原地区高高的城墙、深挖的护城河相比,有独树一帜的特色。其构筑方式湖北省仅此一家,全国也不多见。
恩施是湖北省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其它为黄州、鄂州、荆门、当阳、黄石)。
恩施作为一个中心城镇,始于三国时期。三国吴景帝孙休永安三年(260年)置沙渠县(治所在今七里坪周家河一带)。北周时始有施州之名。北周建德二年(573年),流落到恩施一带的桓石虔之子桓诞(一说桓玄之子)称蛮王,屯兵筑施王城。据清同治版《恩施县志》载:“东晋末桓元子诞窜蛮中,筑城临施水,号施王城,子孙袭王,至后周保定初年始平之,以其地置施州。”次年(574年)北周武帝宇文邕平定桓氏之乱,因施王城之名,以其地置施州,治沙渠县。1917年恩施知县郑永禧著《施州考古录》记载:“北周武帝平桓氏之乱,以其地置施州。”另一说建德二年即573年,当地土著人向邹兄弟归附朝廷,以其地置施州。《太平御览》记载:“北周建德二年(573年),酋长向邹四人相率内附,置施州。”,并逐渐成为鄂西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施州古城墙的修建,缘于南宋军民抗元斗争。
南宋淳祐二年(1242年),朝廷为抗元蒙军队,令诸府择险筑城并将州县治所移其上,以据险抗敌。淳祐三年(1243年),施州奉诏在六角亭象牙山及瑞狮岩依山创筑土城,是恩施城池构筑之始。据清同治版《恩施县志》载:“淳祐三年五月庚子,诏施州筑土城及关隘六十余所,本州将士及忠州戍卒,执役三年者,各补转一官。”时施州城面积仅0.08平方千米。由于战时吃紧,开庆元年(1259年)时任知州谢昌元“自备缗钱百万,米麦千石”迁施州城于城东椅子山(为城东最高山头,因临清江,处要道之故),并创筑城墙(今柳州城遗址)。《恩施县志》载:“椅子山在城东十五里,宋开庆初,郡守谢昌元移州治于此,以据险要,亦名州基山,俗名旧州城,讹呼柳州城。”祥兴元年(1278年,元至元十三年),元军攻陷柳州城后,重迁州城于原址象牙山,并依宋土城加筑城墙。
及至元代再次加筑城墙,据清同治版《恩施县志》载:“元,邵浓知施州,筑州城有功,吏民思之。”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施州卫指挥使朱永建砖石城墙,周长九里(4500米),高三丈五寸(11.67米),东、北临清江,西南环溪水,上设串楼、警铺、女墙及四城门:东曰清江,南曰南阳,西曰西顺,北曰拱北(另一说东曰迎恩门,南曰朝阳门,西曰金华门,北曰拱辰门)。筑城不久,施州蛮叛,攻破施州城,杀死知州李才等官员,刚修建的城墙遭到毁灭性破坏。洪武十七年(1384年)八月,筑施州卫城,大规模建筑城墙。
清代历经乾隆、道光、咸丰、同治四朝共七次大规模维修与重建,其中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知县李汝逊领费再修二丈高的石城身和四尺五寸高的女儿墙,共计长1031丈。尔后,清道光五年(1825年)、十一年(1831年)、咸丰二年(1852年)、十年(1861年)及同治三年,又先后重建西北两楼,补修西北倾圯数处。并最终形成以象牙山为轴心今从北门河坝(原北门古城墙)到东门大桥(原东门古城墙),再沿着六角亭到南门、西门古城墙周长七里零三分的不规则圆形城垣。面积达0.5平方千米,但城墙却比明城墙少1063.33米。街道有东门永胜坊,南门镇远坊,西门永宁坊,北门清宁坊、清顺坊等;城墙内外,庙、祠、宫、观、亭众多。
民国时期的1917年,当地人刘尊五用土炮轰掉东门城楼一角,城墙炸垮数处。1941年4月29日,日机轰炸恩施城,炸垮城墙8处共13丈,炸垮城墙垛2个,炸毁东门城楼上的官仓。同年,为修筑城区马路(巴石公路复线),拆除了北门东段、南门西段城墙。1956年城区改造时拆除了东、北城门城楼及城墙。1973年修建人民路,拆除了跨山城墙。1997年修建东门黄石大桥(此桥为黄石市援建,故名)时拆除部分城墙。
施州古城墙现存明2840米,约占原城墙的四分之三。其中东门:北至东门医院亭子,南至原棉织厂,保存较好;西门:北至西后街26号,南至学田巷13号,保存完好;南门:西至学田巷12号,东至城乡街13号,保存较好;北门:东至四维街2号,西至胜利巷14号,虽在房屋脚下,仍明显可识。仅存的南门城楼较完整,城门上“金华”、“朝阳”字样尚可辨读,但已残破不堪。
值得一提的是,施州城独特的城墙形制堪称少见。城门既没有瓮城,四城门也不对称,而是依山形地势而建,另在城墙开口处建有石级阶梯。
此外,柳州城古城墙四门遗址尚存,保留有南门口、东门关、北门沟、西门等地名,西门、东门和点将台附近垒砌城墙遗址保存较为明显。
知识链接
一.恩施城区的人文景观
1.六角亭老城区:文昌祠、武圣宫、明清城楼、城墙遗址、叶挺将军纪念馆、城隍庙,周家石门老屋、白尼庵、洗马池门墙、阳家亭子屋、杨家老屋、王家老屋、向王庙旧址、问月亭遗址、挂榜岩以及胜利街、三义宫(巷)、薛家巷、柿子坝(巷)、和平街、西城街(巷)、城乡街、学四巷等传统街巷。将重点保护古城墙(明清城楼城墙遗址)、历史街区(和平街、西正街、城乡街、学四巷、官坡街)、文物建筑与历史遗迹街(武圣宫、文昌祠、叶挺将军囚居旧址、连珠塔、何功伟烈士就义旧址、白尼庵、洗马池门墙、挂榜岩)。
2.城郊和周边地区:包括连珠塔、通天洞石刻、柳州城遗址及西瓜碑、方家坝何功伟刘惠馨烈士囚禁就义旧址、中共鄂西特委旧址、第六战区长官司令部旧址、烈士陵园、蛮王寨、官坡街、袁氏地主庄园。
二.桓诞(?—494)南北朝时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西北龙亢集)人,字天生。桓玄子。《南齐书·陈显达传》:“荒人桓天生自称桓玄宗族。”玄被诛,他亡入大阳蛮中,习蛮俗,以多智谋为群蛮首领。拥八万余落,依北魏孝文帝,受封襄阳王。居沔水以北,叶以南。曾出兵南攻义阳、竟陵,均无功。太和十八年(494)入朝洛阳。寻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