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硒都在湖北省恩施州,恩施硒矿在新塘乡渔塘坝。
恩施州是中国第一个高硒区,主要分布在恩施市新塘乡、红土乡和宣恩县椿木营乡等地。尤其是恩施市新塘乡渔塘坝已形世界罕见的独立硒矿床。2011年恩施被联合国人与动物微量元素组织授予“世界硒都”的美誉。
渔塘坝位于恩施市东南82千米。其硒矿发现纯属偶然。1958-1963年恩施县沙地、新塘等地出现盛极一时的“地方病”:当时一些人畜出现不明原因的脱发(毛)、脱甲(蹄)症情况,并怀疑是麻风病、重金属中毒或某种传染病。于是,湖北地矿局第二地质队通过调查发现与当地开采石煤有关。1966年,经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卫生研究所证实当地人是摄入超硒食物(主要是用石煤烘炕玉米)而引起了地方性硒中毒。发病与当地煤系有关,因含碳硅质泥岩石煤其硒含量高达3632毫克/千克,由于煤层表浅,易为雨水冲刷,在开荒种地及耕作过程中(用煤灰作底肥)硒逐渐转入土壤,经过植物吸收后将无机硒转化为有机硒,构成了食物性硒中毒的条件。
为此,1980年前后地质部门证实恩施市含硒碳质页岩(石煤)出露面积850平方千米,硒矿储量达50多亿吨,其中恩施渔塘坝硒矿是“世界罕见和唯一独立工业硒矿床”,并确定矿体赋于下二叠统孤峰组地层中,长6千米,宽1.5千米,面积8.8平方千米,该矿段共圈有7个硒矿体和3个硒矿钼钒体。1991年,新华社播发通稿:恩施硒资源富集世界罕见。1993—1994年,地质部门对渔塘坝硒矿主矿床进行了详查。一份当时记录的材料显示:渔塘坝矿段原详查阶段探得的C+D级硒矿石量为27502.4吨,硒(Se)金属资源储量为45.699吨,其中C级矿石量11148吨,硒金属资源储量20.99吨,占总资源储量的45.94%。遗憾的是,渔塘坝硒矿床因工业硒储量不大,且属世界级资源,不宜实施工业开采。
渔塘坝硒矿床的发现,填补了全球无独立硒矿床的空白,新塘“硒乡”因此闻名于世,恩施因此而获得“世界硒都”之殊誉。
值得一提的是,经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环境研究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研究所检测,渔塘坝的紫云英硒含量达132毫克/千克,玉米硒含量34.89毫克/千克,烟叶硒含量42.06毫克/千克,厚朴硒含量2.09 毫克/千克,野油菜(学名壶瓶碎米荠)硒含量达192—816毫克/千克,为世界上已知含硒最高的植物。
知识链接
硒(Se)是介于金属与非金属之间的化学元素。是一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1817年由瑞典化学家贝采利乌斯发现并以希腊月亮女神Serene的名字命名。硒在地壳中的含量仅为一亿分之一,一般很难找到单独的硒矿。与铁、锌、碘等元素一样,硒对维护人体健康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973年,联合国卫生组织宣布(1996年再次确定):硒是“人和动物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必需微量元素”(人体必需微量元素有8种:硒、铁、锰、铜、钴、锌、钼、碘,其中硒具有“护心脑、保肝肾、防辐射、抗癌变、解毒素、抗衰老、恢复胰岛功能和增强免疫力”等生理功能)。
硒具有护心脑、保肝肾、防辐射、预防癌变、解毒素、抗衰老、恢复胰岛、增强免疫力等生理功能,被誉为“生命的火种”、“长寿元素”、“心脏守护神”、“天然解毒剂”。美国营养学会把硒列为与维生素、β-胡萝卜素同等重要的生命营养素和抑癌剂。
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成年人摄硒量为50~250微克/天,摄入量低于该标准将威胁人体健康。国内外大量研究证实,癌症、心血管病、糖尿病、高血压、免疫低下、男性不育等许多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都与缺硒有关,最典型的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地方性疾病——克山病和大骨节病。
中国是缺硒大国,72%的地区土壤环境缺硒,16个省市区属严重缺硒地区。硒在人体内无法自主合成,只能从食物和水中获得。食物硒含量受地理环境影响极大,土壤硒含量的不同造成各地食品中硒含量差别很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