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7日第一届“中国湖北文化艺术品博览会”在武汉开幕,共展出青铜器、瓷器、玉器、书画、珠宝、美术、雕塑、非物资文化遗产、杂项等30多万件;其中与湖北有关的最大看点是从国外回归的青铜器珍品---西周宣王时期的“兮甲盘”以及春秋时期楚王酓(熊)恷青铜组器等。
附:1.兮甲盘:因制作者兮甲(字吉父,一作吉甫)而得名。盘体呈圆形,内底铸铭文133字,涉及西周宣王伐严允(原作“玁狁”)的战争、尹吉甫司政成周及四方绩至南淮夷的历史事件。该器自南宋出土后,于清末民初下落不明。2014年回归,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兮甲吉甫(尹是官名,即太师、宰相。故又称尹吉甫)为湖北房县人。系西周宣王重要辅臣,为湖北历史上第一位政治家、哲学家、军事家。《诗经》的主要采集者,被后世尊称为“中华诗祖”。
2.楚王酓(yǎn)恷(qiū)青铜组器:有盘、簋等共10余件,其中部分青铜盘、簋均刻有楚王酓恷的铭文。关于酓恷史学界存争议,有楚平王、楚昭王、楚悼王诸说。
而湖北有没有青铜器流落海外呢?
据湖北省博物馆常务副馆长万全文介绍,除1989年从美国索回了从湖北秭归县屈原纪念馆被盗的战国青铜敦(这件镶嵌蟠螭纹的战国铜敦于1974年在屈家坪战国一号墓出土,现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外,疑似“湖北籍”青铜器流失国外的有日本收藏1件铜鼓(藏京都泉古屋博古馆)和3件楚公家钟。
附:1.饕餮纹铜鼓:为双面铜鼓,由鼓冠、鼓框、鼓座三部分组成。重42.5公斤,通高75.7厘米,上端直径49厘米,下端直径39厘米,鼓面椭圆形,其主体恰似一横置的腰鼓。于1977年在湖北崇阳县白霓镇大市村出土,为中国迄今发现时代最早的铜鼓。
2.楚公家钟:钟体长腔空甬,甬的断面呈圆形,钲间铸铭文十四字:“楚公家自铸钟孙孙子子其永宝”。楚公家钟是西周楚国君熊渠的遗物,有学者认为它是楚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青铜钟。楚公家钟一件收藏在陕西法门寺,3件藏于日本。据《史记.楚世家》,熊渠处周夷王至厉王之世,其所铸铭文是已知楚国所使用最早的文字。
资料图片
另有记录还有北宋重和元年(1118年)在孝感出土的周成王时期“安州六器”(安陆原为安州,时安州下辖孝感,共6件一组青铜器)已不知所终。
此外,英国伦敦“大英帝国博物馆”中国馆内收藏有一尊高1.5米、穿金盔、驾祥云的铜质真武大帝人像。其像下有“五龙捧圣”,红木底座上刻有太子读书、黑虎巡山、真武飞身等神话传说图,下方英文标注,“来自中国武当山”。
知识链接
史界有一种说法:湖北黄陂盘龙城是商人在长江中游建立的一个军事据点。随着盘龙城的衰落以及周人灭商,盘龙城的贵族一路南逃至湖南宁乡,并带去了一批青铜器及青铜器的铸造技术,以至于当地的土著居民越人(扬越)学会了青铜冶铸,然后又通过汉水和三峡向北方逆向传播,直接导致了北方甬钟的成型与发展,周人的编钟制度最终成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