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峰古河床遗迹 资料图片
青峰断裂带因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湖北黄冈人)命名而闻名。
青峰断裂带位于湖北房县青峰镇,距县城29千米。青峰因镇南部的青峰山而得名。始建于明洪武年间,传为道教神仙清虚道德真君(据《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称其为王褒,为元始天尊弟子,居青峰山紫阳洞)修仙之地。
有资料表明,湖北省地跨扬子克拉通(又名扬子板块)和秦岭-大别山造山带两大地质构造单元。以房县青峰--襄樊(襄阳)广济(武穴)断裂带为界,其北为秦岭-大别造山带,南为杨子亚板块两个一级构造单元。换言之,该断裂带是两大地质构造地块的天然分界线。
其中青峰断裂带位于扬子地台中段北缘,处于秦岭褶皱带与扬子准地台两个一级大地构造单元的构造界线的接合部位。呈北东东-近东西向展布,断面呈波状起伏,倾向北,倾角20°-45°,据说长达1000千米。断裂以北南秦岭印支褶皱带东段南缘(地槽区)发育一系列北西向及北东向的紧密性褶皱和脆韧性断层,主要有白河-谷城断裂带、房县-安康断裂带以及竹溪断裂带等;以南的扬子准地台大巴山-大洪山台缘褶带(地台区)则发育一系列东西向近平行、向北倾斜的逆冲断裂,主要有神农架九道一阳日断裂和新华断裂。
今房县拟建有青峰山地质公园。地质公园位于著名的青峰断裂带上,在青峰镇有六里峽古河床地质遗存及“封神洞”、“
仙人峡”、龙潭龛峡等地质景观;在尹吉甫镇万峰山七星沟尹吉甫宗庙岩山后“天井”、“地缝”及“清泉谷”、“
珠藏洞”、等地质遗迹。
万峰山地缝
附:青峰地质遗迹
1.断裂地质遗迹
位于青峰大峡谷东口处,是青峰大断裂带上的断层角砾石或断裂分界线地质遗迹。该断裂带出露呈近东西向展布,断层面向北倾,倾角30°—70°,以挤压带形式为特征,破碎带宽100余米,发育有构造角砾岩、碎裂岩;大断裂两侧地形及岩性形成明显的反差,即北侧为平缓或凹地形和变质岩,南侧为凸地形和灰岩,这是鉴别青峰大断裂存在的重要断裂分界线标志。该出露点有极高的地质科学研究价值。
2.古河床地质遗迹
位于青峰山金子沟口—紫阳洞—六里峡大坝段。为罕见地质遗迹。据《湖北地矿志》、《十堰水利志》及有关地质勘测资料记载,十几亿年前,房县及神农架是一片汪洋大海,直到2亿3千万年前,房县青峰、九道梁、神农架阳日湾一带断裂,升为陡地。又过若干万年,神农架、青峰山与马栏河基本同列并行形成。今残存的古河流(即今马栏河靑峰段),长达10余公里,距今约2亿万年,为罕见古河床地质遗迹。据考证,古河床来源于古筑水(古彭水),其地质遗迹系很久以前河水激流旋进,由流水侵蚀、漩涡流侧蚀等不同水动力作用长期研磨河床岩石,形成极具稀有性和典型性的奇特河床,且峡谷峰峦叠嶂,奇洞异穴迷人。青峰古河床地质遗迹的发现,不仅对水动力学、新构造运动、古气候学、岩石学、地貌学等学科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科普价值。
3.封神洞
位于青峰镇白马沟村,传为道教神仙清虚道德真君(据《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称其为王褒,为元始天尊弟子,居青峰山紫阳洞)修仙之地。分上中下三洞,洞洞相连,是一座长约3千米的石灰岩溶洞,洞内有石笋、石柱、石帘、石花,洞内有暗河。
4.龙潭龛峽谷景区
河谷深叠,地貌突起,怪石嶙峋,天然奇洞,形似“龙眼”。
知识链接
十堰市境内有5条断裂带:老(河口)白(河)断裂带;青峰断裂带;两郧(郧县郧西)断裂带;竹(山)房(县)断裂带;竹溪断裂带。有记载以来,十堰及临近区域共发生大于4级以上破坏性地震51次,其中湖北省最大的一次6.5级地震就发生在竹山县。
黄冈市境内有4条断裂带:郯(城)庐(江)断裂带南端已延伸至黄梅、武穴;襄(樊)广(济)断裂带(即襄阳-武穴断裂带);团风至麻城断裂带;罗(田)鹤(山)断裂带(罗田到鹤山)。其中黄冈境内1932年麻城黄土岗发生6级地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