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彭鲁的博客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809

宜都:荆门山传奇

$
0
0
     荆门山位于宜都市红花套镇渔洋溪村(一说位于宜昌市点军区艾家镇柳林村)长江南岸,与虎牙山(属宜昌市猇亭区)隔江相望。又称郢门山。属武陵山。面积4平方千米,呈西北-东南走向。一般海拔80米,最高点海拔139.2米。临江一面削壁延绵2000米。山上并列有十二座山峰,素称“十二背”,第十二背上有一天然巨石,形如弯月,向前十一背盖去,构成一座天然拱桥,人称“仙人桥”。远远望去,第十一背与第十二背矗立两侧,“仙人桥”横于其上,其状如门,故名荆门山。
   据北魏郦道远《水经注•江水》(卷三十四)载:“江水又东,历荆门、虎牙之间,荆门在南,上合下开,暗彻南山,有门象;虎牙在北,石壁色红,间有白文,类牙形,并以物象受名。此二山,楚之西塞也。”西晋袁山松(一作袁崧)《宜都山川记》亦载有:南崖有山名荆门,北对崖有山名虎牙,二山相对,其荆门山在南,上合而下空彻,山南有像门也。《大清一统志》载:“荆门山,在宜都县西北五十里,与虎牙山相对。
   荆门山见于文献很早,约始于东汉初年。明末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载:荆门山,在荆州府夷陵州宜都县西北五十里。章怀太子贤曰:荆门,在夷陵东南、宜都西北。今有故城基址在山下。这里因江山险扼,古人曾在山上筑城据守,成为“上收蜀道三千之雄,下锁夷陵一方之局”之屏障。东汉建武九年(33年),割据称帝的公孙述为阻止刘秀入川,曾派遣田戎等人于荆门山与虎牙山之间,架起了长江第一浮桥。建武十一年(35年),岑彭攻荆门,毁之。唐杜佑《通典》载:“荆门山,后汉岑彭破田戎于此,公孙述又遣将任满拒吴汉作浮桥处,在今峡州宜都县西北五十里。”南朝陈太建二年(570年),北周军在荆门南建安蜀城,西魏昭达攻克其城,将信州治侨置于此。后被陈攻克,置荆门镇,由吕仲肃守卫,隋杨素平陈,克之,唐初萧铣遣兵戍荆门城,李孝恭克荆门、宜都二镇,唐未古荆门城因长江洪水被淹,称淹洲坝(今名烟收坝,俗名胭脂坝。又名淹子坝。属宜昌市,面积约3平方千米)。据说今荆门的得名源于荆门山。这从五代后晋时刘昫、张昭远等撰《旧唐书》记载:“荆州有荆门县,以荆门山名。”可知。唐德宗贞元二十一年(805年,一说建中三年即782年。见刘禹锡《复荆门县记》)拆长林县(县治在今沙洋县后港镇)立荆门县,而长林县的前身是编县,后北移至今址。换言之,由于古代行政区划的变更,导致荆门治所位移。
  今荆门山上存有古荆门城遗址和仙人桥,仙人洞等景点。其中仙人桥为一座天然石拱桥,形如弯月。桥下有溪流,幽深而清澈,人称“仙人溪”。仙人洞传因观音娘娘在此休息而得名。历代文人墨客如李白、杜甫、柳宗元、李商隐、欧阳修、苏轼等在此触景生情,留下了歌咏荆门山的诗词歌赋200多首(《全唐诗》中收有30多首咏荆门的诗),其中李白就有《秋下荆门》、《渡荆门送别》、《荆门浮舟望蜀江》三首,分别作于公元724年、725年和755年。
  荆门山下的长江边,有块龟驮碑,碑高3.5米,宽1.2米,厚0.15米,龟座20厘米,碑面残损,碑文楷书“总兵左都督岐山杨公神道”,左边落款为康熙戊子岁仲秋月吉旦。墓碑主人为郑成功征台湾攻荷兰部将杨来嘉。杨来嘉系福建福州人,先随郑成功收复台湾,镇守金门,后叛逃降清。“三藩之乱”又随吴三桂举旗反清,转战荆襄巴蜀,兵败巫山被俘,被押解到荆门山时身亡而就地安葬,后人立碑凭吊。
  有意思的是,紧邻宜都荆门山的今宜昌市点军区艾家镇柳林村仙人桥的长江边,也有一高约三十米,宽约二十米的“仙人桥”,桥后面是一个约100平方米的圆形大天坑,四壁生长的灌木。仙人桥下是枊林河入江口。据欧阳运森考证,此为真正的荆门山,而宜都仅为荆门山余脉,虽古代那一带都属于宜都县,这并不代表荆门山今仍在宜都境内。为此,宜昌在此修建了一座渡远亭(李白《渡荆门送别》之意),成为观光胜地。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809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