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彭鲁的博客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809

宜都:史前人类的聚居地红花套

$
0
0

  湖北宜都是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境内长江和清江交汇处发现了新石器时代早期及母系氏族原始社会村落遗址,表明这里是史前人类繁衍栖息之地。史前先民之所以选择在这里生存活动,是因为江中可以捕鱼,岸边山林中可狩猎。
  宜都长江南岸的红花套镇传昔河套长江沙洲夏季盛开红花,故名。后因长江水道北移,南河道逐渐淤塞,人们垦洲为田,演变为村落。在这里发现了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城背溪遗址和红花套遗址。
  城背溪文化遗址因最早发现于湖北宜都市境内城背溪而命名。它是迄今为止湖北境内已发现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其上限不超过公元前7000年,下限为公元前5000年。主要包括湖北境内的宜都市城背溪文化类型和湖南境内的石门县皂市类型。其中湖北境内主要分布于秭归、宜昌、宜都、枝江等地的长江及其支流清江地带。著名有宜都城背溪、秭归柳林溪、长阳深潭湾(洞穴)、枝江青龙山等20处。其经济生活为渔猎、稻作混合型,石制生产工具简陋;陶器以泥片贴筑法为主,制作方法较原始。 
  城背溪位于宜都市红花套镇吴家岗村,东临长江。遗址核心区面积37亩。1973年发现。1983年至1984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两次发掘,出土大量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另有少量夏、商和唐宋时期的遗存以及东周、东汉和六朝的墓葬。文化层厚度约两米,发现房屋建筑遗迹、石器制造场、灰坑,主要出土有石器、陶器、骨器,另有牛骨、鱼骨、鳖甲等动物遗骸和稻作遗存,斧、锛、凿、球、网坠等文物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表明渔猎在经济生活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另陶胎内普遍夹有稻草末、稻壳一类混料,说明那时人类就从事稻作农业了,并且有了比较发达的农耕文化。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红花套遗址位于红花套镇红花套村,是长江中游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环壕聚落。1973一1977年5次发掘共揭露面积2825平方米,发现了大量原始社会大溪文化中晚期的祭坛、水稻田、居住区等高等级遗迹。另围绕该遗迹,还有4个众星捧月般的次级遗址。红花套遗址等级遗迹齐全,在湖北省范围绝无仅有,表明当时的社会分层已经形成。此外,红花套遗址出土石器表明该地曾是长江中游区石器制造中心,其石器的种类和组合是整个峡江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石器类型的代表,所出土的“中国石斧之王”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此前红花套遗址出土文物一直由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勘测规划研究院考古所保管,2015年转宜都市博物馆收藏。其中新石器时代出土陶器705件,石器630件;其它时代文物56件,石制品、陶片等1.67万件。
   既然宜都红花套为史前人类生息之地,那么红花套人(姑且这样称呼)从那里来?我们不妨作如下猜想:
   据说今现代人的祖先是大约7万年前又一次从东非出发走出非洲的现代人(或称智人)。他们又一次北上通过今天埃及或红海南部最狭窄处到达中东,然后兵分两路,一支向西去欧洲,一支向东来亚洲。约3.5年前来亚洲的一支走到喀喇昆仑-喜马拉雅山时被挡住了,他们沿着山脉的西南麓绕过喜马拉雅山从缅甸和越南进入中国云南、广西一带进入中国,分成两支:一支沿海向东然后向北;另一支再继续北上进入四川、甘肃,期间约在3万年前灭绝灭了古人类远亲(大约30万年前的非洲直立人)。其中北上的一支进入四川后沿长江而下。这支远古人类一方面选择既靠近水源、又便于抵御洪水的河流台地,另一方面人类为适应沿河流长期迁徙,并且已经从洞穴走向平原,生活方式也有山地采集、狩猎的穴居生活逐渐向采集、渔猎的窝棚游猎生活过渡,极大地推动了渔猎经济的发展,为原始种植业发展提供了可能。尤其是掌握用火技术,让我们看到了文明的曙光。大约在1万年前,当冰河期过去后,地球变暖,沿长江而居的开始了农业,并培育出了稻米。稻米的种植使得食物变得富裕且可控,人口曾爆炸式地增加,而密集的人口更加剧了人类的迁徙,并最终导致人类社会进入文明的前夜。特别是到了湖北京山屈家岭文化时期,江汉平原这一带已出现众多大小不一、形制各异的城址,俨然是一片繁盛之地。湖北人(姑且这样称呼)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居于全国领先地位的早期文明。

知识链接
新石器时代:年代大约从1.8万年前开始,结束时间从距今5000多年至2000多年不等。在考古学上是石器时代的最后一个阶段。以使用磨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这一名称是英国考古学家卢伯克于1865年首先提出的。这个时代在地质年代上已进入全新世,继旧石器时代之后,或经过中石器时代的过渡而发展起来,属于石器时代的后期。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809

Latest Images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