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抗蒙(元)近50年(1235-1279)战事中有两位湖北随州人功不可没,他们是随州的孟珙(枣阳)和李庭芝(广水)(另还有随州人边居谊。主要有1238年京襄之战、1258-1259年鄂州之战、1267-1273年襄阳之战)。其中孟珙被誉为南宋中兴名将。曾以一人之力统御南宋三分之二战线上的战事,由于其在抵抗蒙古军的杰出表现,被后世军史家称之“机动防御大师”。但孟珙死后,其下属李庭芝又力举抗元大旗,并两拒皇帝(宋恭帝)的“最高指示”,最后以身殉国。
李庭芝(1219-1276)祖籍汴(今河南开封)人,徙居应山(今湖北广水)。1234年迁居随州。字祥甫。南宋理宗嘉熙四年(1240年),投京湖制置使孟珙幕下,署施州(今湖北恩施州)建始代理县令。淳祐元年(1241年)离任。旋考中进士,重投孟珙部下任职,被任命为制置使司主管机宜文字。淳祐六年(1246年),孟珙病重,临终时荐李庭芝于朝廷。李庭芝感孟珙知遇之恩,弃官,护送孟珙灵柩葬于兴国(今属江西),还辞官为孟珙守三年丧。淳祐九年(1249年)贾似道任京湖安抚制置大使后,起用李庭芝为制置司参议官。次年,贾似道改任两淮制置大使、扬州知州后,李庭芝被任命为濠州(今安徽凤阳东)知州。开庆元年(1259年),贾似道以枢密使任京湖、四川宣抚大使兼江陵(今属湖北)知府,留李庭芝为扬州权知州。六月,李庭芝升为湖北安抚副使兼峡州(今湖北宜昌)知州。景定二年(1261年)驻军杨州,主管两淮制置司事务。景定四年(1263年)升为兵部侍郎。次年升为兵部尚书。咸淳五年(1269年)又改任兼两淮制置大使、扬州知州。咸淳六年(1270年)调任京湖安抚制置使兼夔路策应使,督师救援襄阳、樊城。因襄阳失守(咸淳九年即1273年三月被元军占领)被罢官,居京口(今江苏镇江)。咸淳九年(1273年)再次被起用为两淮安抚制置使,并应李庭芝请求,改任淮东安抚制置使、淮西策应使兼扬州知州。次年十二月,元军攻占鄂州(今湖北武汉),南宋号召天下勤王,李庭芝首先响应。德佑元年(1275年),元兵攻打扬州,复任两淮制置使,率通州副都统姜才坚守不降,朝廷加官擢升为参知政事(副宰相)、知枢密院事(最高军事机关长官),并要求其到临安(今浙江杭州)参与主持全国的抗元战争,因前往临安的道路已元军封锁,因而未能成行。二年(1276年)元丞相伯颜统帅的大军破临安,垂帘听政的谢太皇太后(谢道清)派人(左丞相吴坚等)赴元大都(今北京)将降表进呈给元世祖忽必烈。期间,谢太后和皇帝(宋恭帝赵隰,后忽必烈降封宋恭帝为瀛国公)以颁降诏书的方式,要李庭芝投降,被拒。不久,元军押送南宋全太后(宋恭帝之母)、恭帝等北上,途经瓜洲(今江苏扬州南),元军又命全太后、宋恭帝再颁诏劝降,李庭芝不予理会,而以弩箭射退持诏招降的使者。部将姜才出兵救驾,但没有成功。只好又退回扬州固守。
及至益王赵昰(宋恭帝之兄)在福州(今属福建)被拥立为帝,是为宋端宗。七月“遣使以少保、左丞相召庭芝”。李庭芝将扬州防守任务移交给淮东制置副使朱焕,自己与部将姜才率兵前往,拟由海上退至福州与益王会师,当行至泰州时被追寻而来的元军包围,泰州守将孙贵、胡惟孝开城门降元,并将李庭芝、姜才献给元军。两人被押到扬州后,不屈被杀。后扬州人将二人安葬在广偖门外,并建“双忠祠”奉祀(今不存)。《宋史》卷421有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