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为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中央红军(后改称红一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四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由红二军团和红六军团会合后组成)分别从各中央苏区向陕甘苏区的撤退和转移。按长征时的行政区划和习惯称谓,红军长征经过的省份为14个,分别是: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康(原为四川一部分。1928年9月国民党中央全会决议西康特别区正式建为行省。1935年7月成立西康建省委员会。1939年1月正式成立)、青海、河南、湖北、甘肃、陕西。其中仅红二十五军长征经过湖北,途经枣阳、郧西县、郧县(今十堰市郧阳区)三地。
附:红一方面军长征历时1年(1934.10.16-1935.10.19),途经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康、甘肃、陕西等11省。
红二方面军长征历时11个月(1935.11.19-1936.10.22),途经湖南、贵州、云南、西康、四川、青海、甘肃、陕西等8个省。
红四方面军的长征历时1年零7个月(1935.3一说5月-1936.10.9)、,途经四川、西康、青海、甘肃等4省。
红二十五军长征历时10个月(1934.11.16-1935.9.15),途经河南、湖北、陕西、甘肃4个省。
以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和将台堡地区会师为标志,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结束。其中1935年9月15日,红25军到达陕西延川永平镇(今永坪),与陕甘红军第26、27军会合,合编为红15军团。10月19日,中共中央率红军陕甘支队到达陕西吴起镇。与红15军团会合后,合编为红一方面军。1936年10月9日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师。22日,红二方面军到达甘肃隆德西北的将台堡(今属宁夏西吉)地区,与红一方面军会师。
有资料表明,红二十五军(全称中国工农红军第25军)原为红四方面军的一部(1931年建立于安徽省金寨县麻埠镇,属红四方面军编制。红四方面军于1931年11月7日在湖北黄安七里坪成立,下辖第4、第25、第9军)。
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反“围剿”作战失利,主力被迫向西转移,留下红25军军部一部和第75师、红9军第27师及部分地方独立团坚持鄂豫皖地区斗争。当年11月29日,中共鄂豫皖省委(书记沈泽民)在湖北黄安县(今红安县)檀树岗召开军事会议,决定将留在苏区的部队重新组建为红25军。11月30日,红25军重新成立,吴焕先任军长,王平章任政治委员,下辖第74、第75师,约七千人。1933年3月红25军先后取得河南光山郭家河、红安潘家河、麻城杨泗寨等战斗胜利后,与皖西的红28军在湖北麻城大畈会合,组成新红25军。军长吴焕先,政治委员戴季英,下辖第73、第74、第75师,共13000余人。5月2日至6月13日在围攻湖北红安县七里坪战斗失利后,部队减员至6000余人。9月,红25军在潢(川)麻(城)公路遭国民党军包围,全军被分割。第75师由吴焕先、戴季英率领突围进入鄂东,仍保留25军番号;第74师由徐海东率领,退回皖西与红82师重新组建红28军。1934年4月两军会合仍编为红25军,下辖第74、第75师。时中共中央向中共鄂豫皖省委发出指示和训令,指示红25军“在情况严重,不能继续在指定地区活动时”,可进行战略转移,建立新的苏区。6月,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决定派程子华去鄂豫皖苏区工作。8月28日,程子华到达鄂豫皖苏区,指示红25军主力应进行战略转移,建立新的苏区。11月11日,中共鄂豫皖省委在河南省光山县花山寨召开常委会议,讨论红25军实行战略转移的问题,并决定由程子华任红25军军长,吴焕先任政治委员,徐海东任副军长。13日,红25军在河南省罗山县的殷家湾、何家冲一带进行政治动员和整编工作,撤销了师一级组织,军直辖三个步兵团和一个手枪团,共2980多人(童子军。大多数人年龄在13岁到18岁之间)。16日,红25军以“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番号)的名义,由河南省罗山县铁铺镇何家冲出发,向平汉铁路以西转移,开始长征。并于17日晚进入鄂豫边界之桐柏山区。
蒋介石得悉红25军突围后,急令“豫鄂皖三省追剿队”(总指挥上官云相)五个支队共十六个团和东北军第115师跟踪追击;今河南南阳、方城等地的第40军(军长庞炳勋)和湖北光化(今老河口市)第44师(师长肖之楚)进行堵击;令驻河南开封的第60师进至卢氏县朱阳关控制入陕大道,企图以三十多个团的兵力围歼红25军于行军途中。为了隐蔽行动意图,红25军继续西进,直抵桐柏县城以西25千米之洪仪河、太白岭、界牌门一带,并派少数部队佯攻湖北枣阳县城。于是国民党军各路追堵截部队纷纷向枣阳靠拢集中。正当国民党军形成合围之势,红25军突然于22日从枣阳县城以北的韩庄(今枣阳市太平镇五里桥村)掉头向东,在保安寨和桐柏县歇马岭一带跳出国民党军的包围圈,到达驻马店地区。25日红25军越过许(昌)南(阳)公路,于28日进入伏牛山区。12月4日,抵河南卢氏,8日进入陕西雒南县(今洛南县)。9日进至丹凤县庾岭镇庾家河。10日中共鄂豫皖省委在庾家河召开会议,决定在鄂豫陕边地区创建鄂豫陕革命根据地。时将中共鄂豫皖省委改为中共鄂豫陕省委,省委成员不变。11日,红25军在雒南县蔡川进行整编。军政治部主任戴季英改任参谋长,省委秘书长郑位三任政治部主任。
1935年1月9日,红25军攻克陕西镇安县城。22日,进入湖北郧西县庙川地区,军部和中共鄂豫陕省委驻小新川。2月19日,中共鄂豫陕省委在郧西县庙川区虎坪涝池大院(今郧西县湖北口回族乡)召开第20次常委会议。下旬,为配合红四方面军发动“陕南战役”,由郧西出发西进汉中地区,连克宁陕、佛坪两座县城,3月8日进抵洋县华阳镇。4月中旬,中共鄂豫陕省委在蓝田县葛牌镇召开扩大会议,改选省委。至5月初,红25军已发展到3700人,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初步建成。6月上旬红25军结束在郧西地区的整训,转至外线作战,经过了荆紫关(6月17日途经郧县南化塘)、袁家沟口等战斗,北上进抵陕西西安以南20千米的子午镇。7月15日在此获悉遵义会议和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已在川西会师并准备北上的消息后(原鄂皖省委交通员石健民经西安到达红25军驻地子午镇,送来中央数月前的几份文件),决定红二十五军西征北上,与陕甘宁红军会合。次日,鄂豫陕省委即率红二十五军从陕西长安县丰裕口出发,再次踏上长征的路途。8月3日,红25军进入甘肃,攻占两当县城。9月15日,红25军到达延川县永坪镇,次日同西北红军第26、第27军会师,结束长征,成为第一支到达陕北的队伍(时有3400人,是唯一一支未减员的红军)。
1935年8月18日,红军第25、第26、第27军合编为红军第15军团,徐海东任军团长,程子华任政治委员。其中红25军改编为第75师。11月,红十五军团归入红一方面军序列。这是后话。
值得一提的是,除红二十五军外,红四方面军(在红安七里坪成立)、红二军团(在公安南平成立。长征途中与红六军团和红三十二军组成红二方面军)以及红一方面军一部(鄂南红军,红三军团在大冶刘仁八成立)均在湖北诞生,湖北成为红军出发长征前的重要战略基地,在红军长征史上占据重要的历史地位。
红二十五军在湖北郧西遗址
中共鄂豫陕省委及红二十五军司令部遗址:郧西县关防乡二天门村
红二十五军政治部旧址:郧西县关防乡二天门村余家老庄
中共鄂豫陕省委“九棵树”会议旧址:郧西县湖北口回族乡庙川村莫家山荆竹园
中共鄂豫陕省委第二十次常委会旧址:郧西县湖北口回族乡虎坪村涝池大院
红二十五军军部和中共鄂豫陕省委旧址:郧西县湖北口回族乡小新川村何家大院
知识链接
一.“长征”一词的由来
“长征”和“万里长征”等概念指的是1934年至1936年间中国工农红军自长江南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西、甘肃一带的大规模战略转移。但这些概念并不是从一开始就确定的,而是随着红军战略转移的演进而逐步提出的。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即红一方面军)实行战略转移前后至遵义会议,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红军总政治部在所发的指示、命令和会议决议中,并没有把这次行动称为“长征”,而是称为“突围”“长途行军”“反攻”“西进”“突围战役”“突围行动”等。同年11月,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王明,在莫斯科向苏联外国工人出版社中国部全体工作人员作报告时,提到了“长征”,这是目前所知党的文献中最早出现“长征”的概念。不过,王明所说的“长征”,并不是指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而是把红7军团北上和红6军团西征称为“长征”。
1935年2月23日,红军总政治部在《告黔北工农劳苦群众书》中,第一次把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称为“长征”。这是目前所见的将中央红军的行动称为“长征”的最早文献。
1935年5月,红军总司令朱德在《中国工农红军布告》中指出:“红军万里长征,所向势如破竹。今已来到川西,尊重彝人风俗”,第一次提出了“万里长征”的概念。6月12日,张国焘、徐向前、陈昌浩在给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的报告中也指出,“西征军(指中央红军)万里长征,屡克名城,迭摧强敌”。7月10日,《红星》报在第25期社论《以进攻的战斗大量消灭敌人创造川陕甘新苏区》中开始使用“万里长征”一词。
二.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序列
1.组成于鄂豫皖根据地,属于红4方面军建制(1931年10月成立时)
军长:旷继勋
政委:王平章
下辖73师、74师、75师。
注:红4方面军主力退出鄂豫皖根据地,留下25军一部坚持斗争。
2.红四方面军撤离鄂豫皖苏区向川陕边界转移后重建
1932.11.29重建
军长:吴焕先
政委:王平章
辖两个师一个特务营,约七千人。
第74师(原红二十七师):师长:徐海东 政委:戴季英
辖第二二○团、第二二一团、第二二二团;
第75师(番号不变):师长:姚家芬 政委:高敬亭
辖第二二三团、二二四团,师特务营(原红军独立一师第二团一部)
特务营(原二十五军特务营)
注:1933年9月间,红25军在演麻公路遭敌包围,25军被分割。75师由吴焕先、戴季英率领突围会鄂东仍保留25军番号,74师由徐海东率领,退回皖西重新组建28军。半年后两军会合仍编为25军。
1933.4与红28军会合后重编
军 长:吴焕先
政 委:戴季英
副军长:廖荣坤
第73师:师长:廖荣坤 政委:王少卿
第74师:师长:徐海东 政委:戴季英
第75师:师长:姚家芬 政委:高敬亭
1933.7七里坪战役失败后缩编
军 长:吴焕先
政 委:戴季英
副军长:徐海东
第74师:师长:徐海东 政委:周化贤
第75师:师长:姚家芬 政委:高敬亭
1934.4.17再次与红28军会合后重编
军 长:徐海东
政 委:吴焕先
第74师:师长:梁从学 政委:姚志修
第75师:师长:王少卿 政委:高敬亭
3.开始长征时序列(1934.11整编,又称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开始长征)
军 长:程子华 徐海东(1935.9.7)
政 委:吴焕先 程子华(1935.9.7)
副 军 长:徐海东
参 谋 长:戴季英
政治部主任:郑位三
副主任:郭述申
供给部部长:吴维儒
军医院院长:钱忠信
辖第223、224、225团、
手枪团 团长:杜本润
注:1934年,25军进行改编,军长为程子华,副军长为徐海东,政委为吴焕先,参谋长为戴季英,政治部主任为郑位三。下辖3个团,全军2988人。
1934年11月,红25军开始长征,1935年8月胜利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会师。
1935年9月18日,于陕北之水平镇25军与陕北26军、27军合编为红15军团。军团长徐海东,政治委员程子华、副军团长兼参谋长刘志丹,政治部主任高岗,副主任郭述申。红二十五军改编为红十五军团第七十五师。
4.与陕北红军会师结束长征后(1935.9.18由红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军合编组成红十五军团)
军团长:徐海东
政 委:程子华
副军团长:刘志丹
参 谋 长:刘志丹(兼)
政治部主任:高 岗
副主任:郭述申
第75师 师长:张绍东 政委:赵峻波
第223团 团长:陈锦秀 政委:常玉清
第225团 团长:郎献民 政委:刘 震
第78师 师长:杨 森 政委:张明先
第232团 团长:王富贵 政委:黄罗斌
第234团 团长:郭宝珊 政委:马佩勋
第81师 师长:贺晋年 政委:张达志
第241团 团长:刘明山 政委:李赤然
第243团 团长:李仲英 政委:王国昌
骑兵团 团长:康健民 政委:高锦纯
注:1935年7月16日由红二十五军留下的部队和陕南游击队在陕西商南碾子坪合编组建,1936年5月扩编为红74师。
师 长:陈先瑞
政 委:李隆贵
副 师长:方升普
参 谋长:方升普(兼)
政治部主任:曾 焜
第4团 团长:王辉友 政委:吴林焕?
第5团 团长:张海波 政委:袁崇安
补充团 团长:宋登贤 政委:龙书金?
5.与中央红军会师后
红十五军团:(1935.11.3编入红一方面军,1936.3.20原81师归红一方面军直辖,4.14整编后原第75师分编为第73、75师)
军团长:徐海东
政 委:程子华
参谋长:周士第 陈奇涵(后)
政治部主任:郭述申 王首道(后)
副主任:冯文彬
作战科科长:宋时轮 覃 健(后)
骑兵团团长:韦 杰 政委:夏云飞
第73师: 师长:张绍东 政委:陈漫远 参谋长:韦 杰 政治部主任:王集成
第217团 团长: 政委:曹光琳 参谋长:谢 斌
第218团 团长:朱海波 政委:萧元礼
第219团 团长:窦尚处 政委:李国厚
第75师: 师长:陈锦秀 政委:常玉清 参谋长:卢绍武 政治部主任:谭辅仁
第223团 团长: 政委:鲍启祥
第224团 团长:李 发 政委:余孝礼 参谋长:孟庆山 政治部主任:黄惠良
第225团 团长:沈成福 政委:赖振辉
第78师: 师长:田守尧 政委:崔田民 参谋长:吴 烈 政治部主任:钟 伟
第232团 团长:王德荣 政委:张天云
第233团 团长:高发仁 政委:曾以凡
第234团 团长:何光宇 政委:贺大增
三.1932年重建的红二十五军的将军,共计97名。其中大将1名、上将2名、中将6名、少将88名。
大 将:徐海东
上 将:刘 震 韩先楚
中 将:李耀 张天云 张池明 陈先瑞 林维先
梁从学
少 将:
王诚汉
王奎先 王德贵 方升普 方明胜 方毅华 毛和发 邓少东 叶建民
叶道友 成少甫 吕清 伍瑞卿 邬兰亭
刘华清(上将) 刘振国
刘健挺 刘德海 关胜志
江腾蛟 孙光 严光 扶廷修
苏焕清 李发 李士怀 李少云
李长如 李书全 李庆柳 李国厚 李世安 李世炎
杨森 杨克武 杨焕民
肖志贤 肖选进 吴华夺 吴林焕 吴宗先
吴振挺
何光宇 余明 余克勤 闵鸿友 汪少川 汪家道 宋维栻 宋治民
张希才 张竭诚 张震东 张宜爱
陈祥
陈炎清
陈鹤桥 罗厚福 金绍山 周世忠 郑本炎 胡立声 胡继成 查国桢
赵遵康 钱信忠 徐体山 徐光友 席舒民
高林 曹思明 黄仁廷 戚先初
常玉清 董志常 程明 程启文 程世清 傅春早
傅家选 鲍启祥 谢正荣
詹大南
詹少联 詹化雨 蔡炳臣 熊挺
颜东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