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876年(清光绪二年)湖北宜昌开埠后,西方传教士开始来宜昌从事宣教工作,并随着传教的深入开展,一些教会学校(包括教会女子学校)应运而生。其中新西兰人玛丽·艾米丽娅·穆尔(中文名穆秉谦)就开启了宜昌近代教育之先河,先后创办了女工学堂、成人教育、幼儿教育、盲人教育、女子中学等,彻底改变了基层民众的命运,为宜昌近代教育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穆秉谦(1869-1951)英籍新西兰人。1893年毕业于奥塔戈(首府达尼丁)大学,获学士学位。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受英国苏格兰教会之聘去湖北宜昌分会从事传教工作。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11月,穆秉谦一行(同行的有女护士史密斯和教师范凯迪)离开家乡达尼丁,先到上海学习汉语,然后乘英商太古轮船公司沙市轮到宜昌,时在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穆秉谦为了以教育达到传教目的,不遗余力地将西方现代教育引入,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在宜昌开办第一所女工学堂,招收了12名女学生从事半工(学习刺绣)半读的工作。开宜昌女子受学校教育的先河。同年,又开办了一所名为“哥伦比亚”的妇女学堂,吸收年龄较大的女教友参加学习,是为宜昌成人教育之先。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义和团运动爆发,苏格兰教会被迫临时关闭在宜昌的分会,穆秉谦不得不于同年9月回新西兰,回乡的穆秉谦把从中国带回去的物品拿出来义卖用于以后开展工作。一年后穆秉谦和范凯迪(英文名凯瑟琳·格雷厄姆·费雷瑟。史密斯结婚后留在新西兰,未能同行)再次回到宜昌,用在新西兰义卖筹到的款项开办了一所女童寄宿学校,这是宜昌的第一所女童学堂。不久又开办了一所为年轻女性提供职业培训的学校。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穆秉谦和范迪凯在东门半头街(现得胜街)创办了“女公会学校”,招收信徒女生11名。旋从东门半头街迁至南湖边新建的校舍内。新校开设了小学部七个班。1912年,又增设了中学部。1913年,又附设幼稚园,成为宜昌首家幼儿教育场所。1914年范凯迪返回新西兰。1915年,穆秉谦又开办了仁济医院,收治女病人,在宜昌率先推行新法接生。1924年,穆秉谦在“女公会学校”分设了中学部,定名为“私立宜昌哀欧拿女子中学”(校址在现宜昌市一医院内。哀欧拿是英文Iona的音译,以英国本土布道所在地“哀欧拿”岛冠校名),小学部则改为“哀中附小”,同时附设了一所妇女成人学校。同年,穆秉谦捐款在宜昌修建的基督教苏格兰教会大礼拜堂落成(后来该礼拜堂成为哀欧拿女子中学的一部分)。1927年苏格兰教会缩减了在宜昌的人员,穆秉谦转移至沿海地区,继续为苏格兰教会工作,直至1932年退休。穆秉谦退休后,在宜昌开办了一个收容所,收留贫困无助的盲人和残疾妇女儿童。是年,她收容了两名盲童,教其学习盲字,开宜昌特殊教育之先河。后又在市区中山路开办了一所盲童学校(盲童有80人),成为宜昌首任盲童学校校长。
1938年10年武汉沦陷后,苏格兰教会决定将“哀欧拿女子中学”与宜昌华英男中一起西迁四川奉节,穆秉谦被迫中断在宜昌的工作回国。不久穆秉谦又回到中国,在四川成都居住。1940年,留在宜昌的几位传教士需要照顾到教会来寻求庇护的一千多难民,力不从心,于是时年71岁的穆秉谦再次回到宜昌。1946年6月“哀欧拿女子中学”迁回宜昌。次年3月7日,是穆秉谦78岁寿辰,为纪念其从教50年,哀欧拿女中的师生特将这天定为校庆日。1948年,中国政局发生变化,穆秉谦遂转道印度及英国苏格兰和美国纽约,于1950年6月回到新西兰。1951年5月17日,穆秉谦在家乡达尼丁病故。据统计,穆秉谦在宜昌度过了近50多个春秋,终身未婚,其牺牲和奉献精神令人点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