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花坟”是一种用石料建成且雕刻有精美花草图案的坟墓。
陈献甲花坟位于阳新县浮屠镇陈献甲村。建于明万历年间,墓坐东向西,东西长18.46米,南北宽8米,占地面积146平方米。由拜场、石牌坊、前室、祭室、墓室、墓碑、围栏等组成。均以青石雕刻而成。其中石牌坊为四柱三门,宽7.9米,高4.65米。正面中额坊刻有“双凤朝阳”,背面中额坊刻有“渔樵耕读”,门楣上阴刻有“陈氏佳藏”四字小篆。中门内侧浮雕出文官侍臣,其中一人手执官帽,另一个则捧着梅花鹿,寓意爵、禄二字,而南北小门额坊刻有“犀牛望月”“鹿鹤同春”“鱼跃龙门”等图案。顶部为四柱华表。另四根立柱前后各有一对石鼓。祭台设有两张石雕花供桌,供桌长约2米,高1米,其四脚被雕成狮子头状。墓室用长方条石砌成五层台形状,中心饰以莲花状图案,故俗称“花坟”。墓碑用三块长方形青石做成,中间大,两边小,无碑文。墓室四围用26块雕花栏板间隔12个石雕望柱组成的围栏,每块石板上均雕刻有鸟兽虫鱼等动物图案。雕刻构件多达60多件。陈献甲花坟建筑结构精巧,花纹雕刻密布,且保存完整,堪称石雕艺术珍品。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墓主陈献甲据《陈氏宗谱》记载:陈献甲(1528-1598)字廷试,号云峰。陈家以经商致富,曾富甲一方,且乐善好施,享誉鄂东南。其祖陈任远曾输谷二万余担赈灾,受到明武宗(朱厚照)嘉奖,赐金匾一块,上书“旌表义民陈任远之一门”。至陈献甲时,仍为当地豪绅富户,后因朝廷战事频繁,陈献甲效仿祖父又向朝廷捐粮数万石而被明朝皇帝赐给“恩荣”和“真良家”牌匾,陈献甲于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病故。陈献甲去世时,家人为其建造了这座造价昂贵的坟墓,以纪念其功德。这就是陈献甲虽为一介平民,死后能够拥有一座巧夺天工的精美奢华的坟墓之故。
据说陈献甲先祖陈思洪从今江西德安县车桥镇义门村迁阳新县洋港镇(据说公元832年,先祖陈旺因做官而在德安县置业,唐僖宗赠“义门陈氏”匾额。宋嘉佑七年,出于抑制“义门陈”的考虑,宋仁宗下旨让义门陈分庄天下。最后义门陈氏分为天下291庄,遍布全国。其中湖北有黄州和汉阳),其后裔一支在通山繁衍,直到陈献甲时才迁今陈献甲村。
距陈献甲花坟2千米处有陈献甲宗祠,今已迁建于武汉市黄陂区木兰乡雨霖村木兰湖畔明藩王博物馆(陈献甲宗祠位于东南园墅区域)。
陈献甲宗祠建于明万历年间。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均为475平方米,高8.4米。宗祠前设有广场、明塘。广场上有三道八字墙门楼及照壁,第一道八字墙门楼下方设有鼓形下马石。广场东西两侧所建照壁均有斗拱、须弥座。大门做在影壁墙中间,三开间,在明代历史中非常罕见,堪称孤例。大门两侧设立供屏式抱鼓石,高约1.5米,雕刻极为精细。大门上方正中供有横匾“旌表义民陈任远之门”和明代皇帝御敕的“荣恩”匾额,十分显赫。二进拜殿“金砖墁地”,主梁架有浮雕明代万字纹图案。整栋建筑雕梁画栋,做工考究。为湖北典型的家族式宗祠。
附:虞万亨墓
位于阳新县王英镇。坐北朝南,面积约为100平方米,总长12.7米,墓室长7.4米,宽7.9米,墓碑总宽3.2米,高3.15米。呈三级台阶,前有八字门,中有过台,墓室呈椭圆形状,后有碑,由北高南低走向。碑文主要为:赠征仕郎直隶定边卫经历九川虞公墓志,明嘉靖辛酉年立,河南郏县知县致仕静所吴宪撰,四川涪州知州致仕练江周包荒书丹。
郑省五夫妻合墓
位于阳新县木港镇,占地面积约280平方米,修建于清同治十年,坐北朝南,由石碑、墓室、罗围、拜场、界碑组成,石碑为三门四柱山形顶。
月庵墓
位于阳新县王英镇。占地面积约16平方米,坐西向东,该墓为尼姑墓,修于明万历十年。石碑为三门楼屋脊式,屋脊上压有鱼尾吻。左、右门石碑雕刻花卉,中门记载尼姑月庵生平,且文字上部中心雕刻一人物,盘腿坐于莲花座上,左右簇拥团云。此墓石碑工艺精美,结构上采用了斗拱装饰,充分体现了明时期建筑特色,为本地区不多见的明墓之一。
吴澄墓 明 阳新县浮屠镇下李村下李组南200米的牛栏地
王质夫妇墓 清 阳新县龙港镇阳辛村月山梅姓山上
冯京墓 明 阳新县大王镇上街村段家井庄南鸭公山北坡山腰中
陈光亨墓 清 阳新县枫林镇漆坊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