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共党史上,中共中央曾在湖北武汉先后设立了三个长江局,其存在的时间分别是:1927年10月至11月、1930年8月至1931年1月和1937年12月至1938年11月。作为中共中央的派出机构,代表中央领导土地革命时期长江沿岸各省的革命斗争与抗日战争时期南方各省的抗日斗争。不过,长江局三次成立的时间都不长。
中共中央长江局在武汉的地址有两处,分别是中共中央长江局暨湖北省委机关旧址(武汉市江岸区珞珈山街12号)、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武汉市江岸区长春街57号)。
一.中共中央长江局(1927年)暨湖北省委机关旧址位于武汉市江岸区珞珈山街12号。为武汉市文物保护单位。
1.1927年9月27日,中央临时政治局会议在讨论中共中央驻地从武汉迁回上海时,计划在武汉设置一个派出机构,代表中共中央指导上述长江流域各省的工作。次日,中央临时政治局第二十一次会议上通过了罗亦农(时任中央临时政治局委员兼湖北省委书记)起草的《长江局组织草案》,经过中央临时政治局常委瞿秋白提名,决定由罗亦农、陈乔年、任旭、王一飞、毛泽东组成长江局,并调易礼容为秘书长,同时任命罗亦农为长江局书记。10月1日,中央临时政治局正式通过了《中央对于长江局的任务决议案》,规定长江局所管辖范围为湖北、湖南、河南、江西、四川、安徽、陕西七省(后增加甘肃),并指挥上列七省的革命运动与党务,成为除中共中央以外的最高党务机构。2日,长江局在李维汉(时任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常委)主持下举行了第一次会议,决定以罗亦农担任长江局书记兼所辖各省军事特派员。同时此次会议正式确定了长江局委员名单,即罗亦农、陈乔年、任旭、王一飞、毛泽东(未到职),秘书长为易礼容(未到职,后为蔡振德)(《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1921—1997)》第2册,中共党史出版社)。与此同时,成立了共青团长江局,书记为刘昌群。10月15日,长江局会议决定,在罗亦农、王一飞赴湖南期间,陈乔年任省委书记,因陈乔年患病,时任农委书记任旭代理省委书记,同刘昌群一起处理日常工作。由于时局的变化,11月2日(一说11日),长江局举行第13次会议,正式宣布该机构的结束(《中共中央长江局文件汇集(1927—1930)》)。长江局被撤销后,罗亦农前往上海参加中共中央扩大会议,并升任临时政治局常委兼组织局主任。一说中共中央于11月8、9两日在上海召开临时政治局扩大会议,成立中央组织局,便取消了长江局。
尽管长江局仅存在一个月,但对下属各省的工作方针、党务组织等方面的完善与调整作了重要指导。同时,长江局成立后,及时制止了河南、湖南、湖北等地党组织的盲目暴动计划,并着力引导农村游击斗争,充分体现了土地革命早期中共党内对于发展道路的自发探索。
因长江局的成员基本上都是湖北省委负责人,为了工作方便,两个机关都设在俄租界洛加碑路12号二楼(今武汉市江岸区珞珈山街12号),离中共“八七”会址不过几十米的距离。
中共中央长江局暨湖北省委机关旧址旧址房屋为西式三层公寓楼房。系英商怡和洋行大班杜百里主持修建,由德国石格司建筑事务所设计,汉协盛营造厂承建。建于1910-1927年。坐南朝北,砖混结构。红砖外墙,红瓦坡顶,窗户上下错落,略带西班牙风格。门前有椭圆形大草坪,称珞园(也称兰陵花园)。主要供各大洋行高级职员居住。现为民居。旧址保存完好。
珞珈山街:原为俄租界,初为球场,民国初年始建房成路。路间辟有花园,因园内有石碑刻“洛加”二字(洛加为俄人,地产业主,碑石于1967年毁),故得名洛加碑路,后演变为珞珈山街。
2.1930年8月1日为贯彻以武汉为中心的全国总暴动计划,中共中央决定在汉口重新建立长江局,书记项英(后关向应),委员有任弼时(组织部长兼湖北省委书记和武汉市委书记)、关向应(军事部长)、顾作霖(共青团长江局书记)、沈绍藩(秘书长)等。8月7日,长江局与湖北省委合并为“长江总行动行动委员会”(8月29日湖北省委正式撤销),项英任书记。长江局成立时,正值李立三路线在中央占统治地位,命令江西、湘鄂赣、湘鄂西、鄂豫皖各地红军分别攻打南昌、九江、武昌、汉阳、汉口,然后再“饮马长江,会师武汉”,先夺取在湖北“一省或几省的首先胜利”。
由于立三路线盲动主义的错误,武汉地区的白色恐怖日益加剧,导致长江局机关接二连三地多次遭到破坏。之后,长江局主要负责人项英、任弼时、关向应、顾作霖、周以粟、蔡申熙、刘伯承等奉中央命令,先后离开武汉去各革命根据地从事武装斗争,中央亦未派新的同志前来武汉。因此,长江局的工作基本上处于停顿状态。1931年1月,中共中央六届四中全会决定将长江局撤销。
这次的长江局也只存在了5个月左右时间。在这段时间里,长江局由于执行了李立三路线的错误命令,使党的白区工作,根据地与红军建设等方面,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与削弱。
二.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武汉办事处(中共中央长江局)旧址位于武汉市江岸区长春街57号,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37年8月22日,国共两党谈判达成协议,将中国工农红军改编成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8月25日成立。9月11日按战斗序列又称第十八集团军),在国民党管辖区设立办事机构——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武汉办事处。10月,八路军武汉办事处在汉口安仁里1号成立。12月13日首都南京沦陷后,武汉成为当时全国政治、军事、文化的中心。时原八路军南京办事处工作人员也随之转移到武汉,参加武汉办事处的工作,并正式成立第十八集团军驻武汉办事处(通称“八路军办事处”)。办事处迁驻原日本租界中街89号(今江岸区长春街57号)。
此前,为了统一领导南方各省党的工作,发展长江流域和南方各省的抗日运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于12月9-14日决定在武汉设立中共中央长江局。长江局由项英、周恩来、博古、董必武组成;由周恩来、王明、秦邦宪(博古)、叶剑英同时组成中共中央代表团驻武汉,负责与国民党的联系和谈判。12月23日,中共中央代表团与中共中央长江局在武汉召开第一次联席会议,决定将这两个组织合并,对外称中共代表团,对内为长江局,由周恩来、项英、秦邦宪、叶剑英、王明、董必武、林伯渠等7人(后增加凯丰)组成,王明任书记,周恩来为副书记,博古(秦邦宪)为组织部长,董必武为群工部长。办公地点设在八路军武汉办事处内,长江局的工作范围包括云南、贵州、四川、湖北、湖南、河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省,并领导中共中央东南分局和新四军的工作。
由于长江局及所属组织的努力工作,国共两党高层谈判连续举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断发展,南方各省党的组织迅速恢复建立,新四军改编及东进抗日任务圆满完成,以武汉为中心的湖北抗日救亡群众运动掀起高潮。长江局不仅为这一时期抗战新局面的开创作出了历史性贡献,而且为以后党在国统区的工作奠定了扎实基础,对后来国统区爱国民主运动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1938年9-11月中共中央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撤销长江局。长江局存在一年零三个月。
中共中央长江局旧址位于武汉市江岸区长春街57号,系一栋日式四层楼房,砖混结构,为日商大石洋行。占地面积1776.96平方米,建筑面积2252.6平方米。1944年美国飞机轰炸日租界,楼房被炸毁。1978年按原貌恢复重建,复原陈列有副官室、接待室、会客室、电台室、机要科及周恩来和邓颖超办公室兼卧室、董必武办公室兼卧室、叶剑英办公室兼卧室、秦邦宪办公室兼卧室等十三间展室。一楼陈列“武汉抗战展览”,展览共选用照片303张,文物89件。1979年,旧址对外开放,并设纪念馆,叶剑英题写馆名。2015年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纪念馆入选国家级抗战纪念遗址名录。纪念馆藏有文物84件,其中有周恩来用过的毛毯、董必武用过的公文包、钱之光的证章、第十八集团军证章、抗敌宣传二队队旗、长江局交通用的皮箱等6件国家一级文物。
附:中共中央长江局(1938年)国际宣传组遗迹
中共中央长江局成立后,为开展国际宣传工作,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专门设立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外事机构——国际宣传委员会及其工作班子国际宣传组,办公场所设在法租界吕钦使街(今江岸区洞庭街冷冻厂一带),由周恩来直接领导。国际宣传组在武汉翻译了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等著作,并给共产国际主办的《国际通讯》(英文版)撰稿,宣传中国的抗日战争和中共的政策主张,接待联络国际友人,为打破国民党歪曲事实的宣传起了重要作用,为中共外事工作开创了新篇章。1938年10月底武汉沦陷前,国际宣传组随长江局撤离汉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