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声王:被“盗”杀害的君王
公元前447年楚惠王伐蔡时,以太子中(一作仲)为“监国”。公元前432年,楚惠王卒,子中即位,是为楚简王(亦称柬大王)。
楚简王继位初,继续沿着乃父既定的战略目标实施扩张,继续东进,于次年(楚简王)灭莒国(今山东莒县),以莒为邑。《汉书•地理志》则云莒传“三十世为楚所灭”。至此,江淮以北之地,遂为楚有,楚势复胜。(蒙文通《越史丛考》谓齐先灭莒,楚顷襄王时为楚所灭。)
此时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晋国公室衰落,代之而起的是赵、韩、魏三国。从此,中国进入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并立的战国时期。
公元前413年(楚简王十九年),魏吴起攻秦于郑下(今陕西华县),大败秦军,秦简公派出使者分别向齐国和楚国求救。楚援秦伐魏、攻至上洛(今陕西洛南)。后吴起因遭“嫉恨”奔楚。
期间,楚国遭遇大旱,楚简王为之祷告“祈雨”,在烈日下暴晒三天感动上苍降雨,不料却因灼伤皮肤引发疮疥瘙痒。(见《上海博物馆藏战国竹书》之《柬大王泊旱》一文)
公元前408年(楚简王二十四年),楚简王卒,其子当继位,为楚声王(亦称楚声桓王)。楚声王在位时,由于祖父楚惠王实行的封君制度,导致楚国政治出现“大臣太重,封君太众,上逼主下虐民”的局面,以至于国事积弊日深,社会矛盾日益加深与激化。加之楚地连连大旱,饥民遍野,以至于民不聊生,民怨四起。据清华简《系年》云,公元前401年(楚声王四年),楚声王为“盗”所杀,谥曰“声(不生其国曰声)”。其子疑嗣位为王,是为楚悼王。
据《史记·楚世家》载:“楚声王六年(误,四年),盗杀声王。”虽仅寥寥数语,却一语道破楚国社会动荡不安的现实。一个国王为“盗”所杀,这在楚国历史上是唯一一例。但由于史料缺乏,楚声王为何被“盗”杀死,已无从稽考。
事实上,早在公元前506年,吴楚柏举之战时,楚昭王出逃奔随国时,途中也曾被“盗”所袭击。
值得一提的是,楚声王曾攻打宋国。
公元前405年(楚声王三年),三晋(韩、赵、魏)乘机攻齐,大败齐军于廪丘(今山东郓城西北)。次年,韩、赵、魏乘胜进击,攻入齐长城(自今山东肥城西北,东至琅邪入海)。
公元前403年(楚声王四年),晋献齐俘于周,并率齐、鲁、宋、卫、郑等国朝见周天子。周威烈王正式册命三晋(韩、赵、魏)为诸侯,一时间,三晋声威大振。
因新立的宋休公(宋悼公死于与晋烈公的会盟途中)参与了这次晋人主导的大规模朝见活动,引起了楚声王的不满,发动了历时最长的一次围宋行动,“(楚)声王围宋十月。”(见《吕氏春秋·慎势篇》)。据《吕氏春秋·察今篇》载:“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今河南商丘境内)。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意为楚国人要去偷袭宋国,派人先在澭水里设立标记。澭水突然上涨,楚国人不知道,还是顺着(原来的)标记在夜间渡水,(结果被)淹死的有一千多人,士兵惊骇的声音使城市房屋倒塌。以至于时在公元前403年至公元前402年间,结果无果而终。
公元前401年宋、郑两国皆朝于楚。楚在榆关(今河南中牟南)驻军,将榆关改名武阳。不久,楚国国内却发生了“盗杀声王”的事件。居并郢(今湖北云梦县)大臣欲拥立王子定,被在朋郢(今安徽亳州市东南)“监国”太子类击败,王子定(悼王弟)奔晋(见清华简《系年》)。
楚简王和楚声王的行政中枢据清华简《楚居》云:“柬大王自疆郢徙居蓝郢,蓝郢徙居朋郢,朋郢复于[虘阝]。王太子以邦居朋郢,以为处于[并戈阝]郢。”蓝郢在今湖北钟祥县西北。朋郢在今安徽亳州市东南,即乾溪附近。并郢在今湖北云梦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