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悼王:被乱箭穿尸的君王
真验证了时下应用甚广的流行语“躺着也中枪”,虽贵为楚国君王,却死后无辜卷入一场内乱中,尸体被乱箭射中,这就是重用吴起改革的楚悼王。
公元前401年,楚声王子疑立,是为楚悼王。
楚悼王即位初,面临内忧外患,尤其是三晋(韩、赵、魏)的崛起,使楚国面临新的威胁。同年(楚悼王元年),郑国进攻榆关(今河南中牟南。楚称武阳),与楚阳城桓定君战于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楚败,被迫归还榆关于郑。
公元前400年(楚悼王二年),楚与韩、魏争夺郑国地,三晋(韩、赵、魏)立即联合起来反击,攻楚至乘丘(今山东巨野西南)而还。与此同时,晋、郑联军欲护送奔晋的王子定(悼王弟)归楚,遭楚鲁阳公领兵阻击后,晋军退走。
公元前399年(楚悼王三年),楚悼王兴兵报复,派郎(梁)庄平君率兵伐郑,郑军主动出击,结果未战先逃,最终被楚军围歼,俘虏郑军及皇子、子馬、子池、子封子四将军回郢。败讯传至国内,立即引发了以太宰欣为首的反对派政变,并杀郑相驷子阳,进而引发郑国内乱。据《韩非子·说疑》载:“郑子阳身杀,国分为三”(负黍、阳城、郑三地)。为缓和与郑国矛盾,楚人把郑国的四名降将和他们的属下万人送回了郑国。
公元前394年(楚悼王八年),齐攻鲁,占领鲁邑最(今山东曲阜东南),韩救鲁,郑子阳余党控制的负黍(今河南登封西南)乘机叛郑归韩国。
公元前393年(楚悼王九年),楚攻韩,夺取原郑国的负黍(今河南登封西南)(《史记·楚世家》。魏为打击楚国,攻郑,筑酸枣城(今河南延津西南)戌守。
公元前392年(楚悼王十年),晋军围津和長陵,克之。楚平夜悼武君领兵攻晋,以此报复晋军攻破長陵。
公元前391年(楚悼王十一年),韩、赵、魏(清华简《系年》云赵未参加)联合攻楚武阳(即榆关),连败楚军于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榆关(即武阳。今河南中牟南),魏军占领大梁。楚師大败,封君鲁阳公(平王之孙,司马子期之子公孙宽)、平夜悼武君(楚昭王之子良)、阳城桓定君与右尹昭竢战死,楚军抛弃了所有的武器和辎重,狼狈逃窜。时陈人叛楚,把王子定接到了陈居住(陈国已灭国近90年,陈人反叛并非为了复国,而是为扶持王子定入主楚国)。楚国遭此毁灭性打击后,向秦、齐两国求援,为此,受楚贿赂的秦国出兵攻韩国的宜阳(今河南宜阳西),取六邑,而齐军则直接奔赴榆关,齐军至喦(不详)时,晋军已撤走。三晋见楚、秦合作,转而谋求与齐结好。至此,楚国边界与秦、魏、韩、宋、齐等国交界。
公元前387年(楚悼王十五年),魏武侯主动帮助齐田和谋求诸侯,齐与三晋结怨暂时得到消解。此后,魏、秦争夺进一步激烈,韩则全力攻打宋、郑,严重地威胁着楚国。
榆关之败不仅使楚国国力受损,甚至直接威胁到楚悼王王位。楚悼王为扭转这种不利局面,力排众议,决心改革,并任用自魏奔楚的吴起实行变法。
吴起(?~前381年)卫国左氏(今山东定陶西,一说山东曹县)人。早年在外游学求仕不遂,因而耗尽家产,为乡邻人讥笑。其一怒之下,杀讥笑者三十多人,逃离卫国去鲁国,拜曾参为师习儒术。后因母病逝未能奔丧,曾参不悦,与其断绝师生关系。吴转而改学兵法,初任鲁大夫。齐人伐鲁,吴为求得鲁国君信任,不惜“杀妻求将”(妻子为齐国人),败齐,然并未因此获鲁君信任。后闻魏文侯贤而去鲁至魏,受器重,曾创立了“武卒制”(根据不同士兵的特点编制训练、作战,以提高军队战斗力),著《吴起兵法》四十八篇(原书失传),任西河(今陕西合阳一带)郡守。公元前389年魏秦阴晋之战,以少胜多,一举成名。及至魏武侯立,遭大臣排挤,被迫奔楚。由于吴起在魏国政绩卓著,军功赫赫,所以一到楚国,就受到楚悼王的重用。先任为宛(今河南南阳市)守,防御韩、魏。一年以后,晋升为今尹,主持变法。其主要内容如下:
一.“明法审令”,实行法治。
二.“使封君三世而收爵禄,贵人往实广虚之地”。在减爵禄基础上,进而废除贵族世卿世禄制。并徙贵族于边境,来开发边境地区。
三.
整顿吏治。据《战国策·秦策三》云:一是“塞私门之请,一楚国之俗”(《战国策·秦策三》),杜绝权门请托之风,廓清吏治;二是“使私不害公,谗不蔽忠,言不取苟合,行不取苟容,行义不固毁誉”,要求官吏公私分明,言行端正,不计较个人得失。三是“罢无能,废无用,损不急之官”,裁减冗官,选贤任能,罢除无能无用之辈。
四.
加强军事训练,提高军队战斗力。据《史记·蔡泽列传》载:“禁游客之民,精耕战之士”,即注意耕战并重,亦兵亦农,禁止丁民游手好闲,不务耕作。
吴起变法是在楚悼王的直接支持下进行的,因而变法雷厉风行,立竿见影,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于是“南平百越,扩境苍梧,北并陈、蔡之地,迁陈、蔡于楚之西境。诸侯畏楚之强”(见《史记·吴起列传》)。《后汉书·南蛮传》亦云:“吴起相悼王,南并蛮越,遂有洞庭(今洞庭湖一带)、苍梧(今南岭一带)。”不过,楚贵族屈宜臼等强烈反对变法,斥责吴起为“阴谋逆德,好有凶器”这人,认为变法“是变其故而其常”,并谓悼王支持变法是“逆天道”。
公元前382年(楚悼王二十年),魏攻赵,占领赵国刚平(今河南清丰西南),进而攻至赵邑中牟(今河南灵壁西)。赵向楚求救。次年,楚悼王率兵救赵,与魏军“战于州西,出梁门,军舍林中,马饮于河”(见《战国策·齐策五》),兵锋直抵黄河两岸。赵乘机反攻,取魏棘蒲(今河北魏县南)、黄城(今河南内黄西北)。楚、赵大胜,楚国声威大振。此战持续三年,是战国初期较大的一场战争。
正当楚军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楚悼王却不幸于公元前381年(楚悼王二十一年),病逝。早就对吴起变法不满的旧贵族势力,乘机作乱,围攻吴起。吴起机智地伏在楚悼王尸体上,旧贵族用乱箭射杀吴起,同时也射中了楚悼王的遗体。也有文献称吴起被射杀后,又对其遗体进行了“肢解”或“车裂”。据《战国策·秦策》云吴起被肢解;《淮南子·缪称》则云吴起被车裂。太子臧继立,是为楚肃王。按楚律,“丽兵于王尸者,尽加重罪,逮三族”(见《吕氏春秋·贵卒》),故楚肃王对伤悼王尸体的贵族夷宗者70余家,对畏罪逃亡到国外的阳城君,亦被“收其国”(《吕氏春秋·上德》)。吴起虽死,但旧贵族旧势力亦受到了沉重打击。
由于楚悼王不幸早逝,楚国历史上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运动至此夭折,吴起变法的成果也付诸东流。以至于《韩非子·问田》云:“楚不用吴起而削弱,秦行商君(商鞅)而富强”,后来历史的发展完全证明了这一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