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11月至1987年1月,为配合荆(门)沙(市)铁路建设,考古工作者对位于荆门市沙洋区(今沙洋县)十里铺镇王场村包山楚墓进行了发掘,出土器物3000余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9件套,最具代表性的有错金银铜尊、错金银铜壶、铭文铜戈等。
包山岗地距楚都纪南城16.5千米,南北长600米,东西宽约200米,高出地面2—6米。岗上由南往北分布有五个土冢,依次编为一号至五号墓,下有6座古墓(三号墓同一封土堆下有两座墓葬)。此外,在西部还发现不见封土的三座古墓,编为六号至八号墓。这八座墓葬组成包山墓地。其中三号墓和七、八号墓为西汉墓,余为战国楚墓。
包山楚墓有大中小三种不同等级的墓葬,时代属战国中期偏晚。据考证应为楚左尹(主管楚国司法的官员)邵佗家族墓地。邵佗为楚昭王的后代,官居左尹,爵至大夫。其中二号邵佗墓最大。其封土堆周长近200米,直径54米,高5.8米,从封土到墓坑底部深达18米。墓坑呈方形,东西长34.4米,南北宽31.9米;墓道(东西)长19.8米,宽4.65米。椁室内分为东、南、西、北四室,分别置放礼器、兵器、车马器、生活用器等随葬品,中部专设棺室置放棺及尸体。并发掘出448枚竹简(简长55至72.3厘米,宽0.6至1厘米,厚0.1至0.15厘米),其中有字者简278枚12472字,竹牍1枚154字,总字数为12626字。包括司法文书简、卜筮祭祷简和遣策三种。这些竹简内容丰富,纪年明确,对研究战国时期楚国历史提供了十分珍贵的资料。
包山楚墓出土了数个中国第一文物:
1.中国最早的漆绘人物画:《迎宾.出行图》(一称《王孙亲迎图》)。高5.2厘米,通幅长87.4厘米。表现的是楚人迎解宾客到来时的场面。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2.中国早期最华丽的铜灯:鎏金人擎铜灯。通高19.2厘米,铜人高6.9厘米,灯盘口径8.8厘米。这件奇特的照明用具,由灯盘、灯柱和铜人三部分组成。现分别藏于湖北省博物馆和荆门市博物馆。
3.中国保存最好的彩绘棺:“龙凤彩棺”。
4.中国最早的带套毛笔。
5.中国第一剑形矛:用剑作矛头的兵器。现藏于荆门市博物馆。
6.中国先秦独有的鸳鸯杯:彩绘凤鸟双联杯。通高9.2厘米通长17.6厘米。系用竹、木结合雕制而成的一种特殊酒器,取飞凤负双杯状。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7.战国彩绘酒具盒一组:高19.6厘米,长71.5厘米,宽25.6厘米。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8.战国错金银龙首漆杖:通长155.2厘米。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9.最为精致的楚国礼器:错金银铜尊。现藏于荆门市博物馆。
10.中国最早的彩绘铜镜:铜镜上彩绘有花纹。
11.中国最大的虎座飞凤:虎座凤鸟漆木鼓架
12.中国最早的折叠床:可折叠的木床
13.中国最早出土的法律文书:迄今发现的关于刑律的最早出土文字资料。
今荆门市博物馆有包山大冢出土文物陈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