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是用以沟通地区或水域间水运的人工水道,通常与自然水道相连。在唐以前称之为沟、渎、渠、漕渠、漕河、运渠,至宋代始有运河之称,元明以来渐成通称。
最早开凿的运河当属春秋楚国庄王时期(前613-前591年)令尹孙叔敖主持开凿的沟通长江、汉水的“云梦通渠”。
据司马迁《史记·河渠书》记载:“孙叔敖激沮水作云梦大泽之池也。于楚,西方则通渠汉水、云梦之野。”南朝裴駰《史记集解》引三国魏《皇览》云:“孙叔敖激沮水作云梦大泽之池也。”说的是孙叔敖引发源于湖北荆山南流入长江的沮水(今沮漳河上游),与发源于郢都(今湖北荆州北)附近北流入汉水的扬水相接,使江、汉之间得以沟通。因流经古云梦泽,故称云梦通渠(楚渠)。又因楚昭王(前515-前489年)时,伍子胥率吴师伐楚,曾疏浚此河,所以又称“子胥渎”。据《汉书·地理志》载:“《禹贡》南条荆山在东北,漳水所出,东至江陵入扬水,扬水入沔,行六百里。”《水经注》亦载:“沔水又东南与扬口合,水上承江陵赤湖。江陵西北有纪南城,楚文王自丹阳徒此,……城西南有赤坂冈,冈下有渎水,东北流入城,名曰子胥渎。盖吴师入郢所开也。”不过,因吴占领楚国时间很短,开凿运河令人质疑。
关于“云梦通渠”开凿的时间和线路,史书上并无明确记载,但从司马迁《史记.河渠书》载有“孙叔敖激沮水作云梦大泽之池也。于楚,西方则通渠汉水、云梦之野,东方则通邗沟江淮之间,……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结合谭其骧在《黄河与运河的变迁》中考证:“西方一渠当为杨水(太湖港河、龙会桥河、西荆河、运粮河),是沟通长江与汉水的一条人工运河。工程的关键是在楚郢都(今荆州城北)附近,拦截沮水与漳水作大泽,泽水南通大江,东北循杨水达汉水,所经过的地方正是当时所谓云梦泽,约当在今荆州沙市到荆门沙洋一带。这条运河是在公元前六世纪初楚相孙叔敖主持下,广大劳动人民开凿的。”可知运河开凿于公元前601年前后,其目的是为了弥补通江达汉杨水河的不足。此渠不仅沟通江汉之间航运,且可灌溉两岸农田,促进了楚国的农业发展,为楚庄王争霸中原奠定了物质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云梦通渠在充分利用自然河流原有的故道,疏浚拓宽的基础上由人工开挖而成,人工开凿的河段可能不会太长。
至于云梦通渠究竟哪里是起点,哪里是终点,由于史书记载不详,仅作如下推测,起点大致在江陵县西北(今荆州市荆州区菱角洲),终点有二:一说在今潜江泽口东荆河口。据《中国历史地名辞典》载:“扬口,在今潜江县西北,即古扬水入沔水之口。”一在沙洋县附近,但不能考证位于何处。不过,博主更倾向于沙洋县城,因为沙洋镇因处汉江河滩地而得名。可能最初叫沙扬(意为扬水间一片沙滩),唐尉迟恭在靠近扬口的琼台山修建“沙阳堡”,后因泥沙淤积之故,时常发大水,成为汪洋一片,改称沙洋。据此可知,孙叔敖所开挖的云梦通渠,其源头就在今之荆州万城闸附近,另一端在今沙洋附近。
云梦通渠是我国迄今为止所知最早的人工运河,比著名的京杭大运河还要早一个世纪。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拔郢。纪南城失去了作为楚国“都城”的地位,云梦通渠也随之衰落了。加之汉水泥沙淤积影响,有的河段甚至湮塞了。
这种状况直到西晋才有所改观。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大将军杜预率师灭吴后,还镇襄阳,鉴于旧水道淤塞难行,“乃开扬口,起夏水,达巴陵(今湖南岳阳)千余里,内泻长江之险,外挂零桂之漕”(《晋书•杜预传》)。杜预所开“杨口”,应为今沙洋一带。杜预疏挖入长江之口的夏口和入汉江之口的扬口,利用扬水、夏水水道进一步改善长江、汉水间水运,并新开挖了运河到长江的河道(今石首调弦河),史称为扬夏运河。此外杨夏水道还有修凿的记载。一次在东晋憨帝建兴三年(315年),荆州刺史王敦在杜预工程的基础上,又对扬水运河进行了一次疏导,据南宋王象之编纂的《舆地纪胜》载:“王处仲(王敦)为荆州刺史,凿漕河通江汉南北埭”。即王敦疏挖龙门河(即便河),连接了扬水运河草市段,使之可直达便河垴(今便河广场)。另一次是“宋元嘉中(424-453年),通路白湖,下注杨水,以广运漕(《水经注》)。”表明杨夏水道直至南北朝时期仍是荆州重要的水上通道。
北宋时期曾两次沟通江汉水道。第一次是在宋太宗端拱元年(988年),“供奉官阎门祗侯(官名)阎文逊、苗宗俱上言:‘开荆南城东漕河,至师子口入汉江,可通荆、峡漕路至襄州;又开古白河,可通襄汉漕路至京。诏八作使石全振往视之。遂发丁夫治荆南漕河至汉江,可胜二百斛重载,行旅者颇便,而古白河终不可开’。”第二次是在宋天禧年间(1017—1021年),“尚书李夷简浚古渠,过夏口,以通赋输。”这两次疏浚都是为了漕运。但由于白河流经的地方地形复杂,施工困难,加之施工时山洪暴发,因而没有成功。虽然从开封到襄阳的运河计划未能实现,但完成了自襄阳至江陵的漕河的疏浚工程。当时线路的走向是:从沙洋,经砖桥、高桥、李家市、邓家洲、潜江的荆河镇、积玉口、苏家港、蝴蝶嘴,至江陵城。
宋末,为抗拒蒙古兵入侵,孟拱将沮漳河入江之口堵筑,将水通过太湖港引入三海(上海、中海、下海),于是扬水运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部分运河的水道被大水淹没了,变成了湖,及至明代长湖形成了。扬水运河的起讫点就是沙洋和沙市,因此称为两沙运河(沙市-沙洋)。其东段从沙洋到高桥,经彭冢湖、借粮湖入长湖,53公里;西段从沙市经便河至草市接麻河,经关嘴口入长湖,12公里;中段长湖22公里,总长87公里,可自沙洋码头直航沙市。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沙洋关庙堤溃,大水直冲江陵龙湾(今属潜江市)以下。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时任荆州太守赵贤建议堵口复堤,但未实施。直到隆庆元年(1567年)才堵复沙洋大堤,拖了21年之久才将溃口堵复。由于敞口达21年之久,洪水携带着大量泥沙使沙洋至浩口、积玉桥一带地面淤高,一部分河道淤塞。为了沟通江汉航运,明朝疏浚了沙洋至长湖的运粮河(又称西荆河或上西荆河),再利用长湖至沙市。明万历年间疏浚过沙市草市段,即现在的雷家垱、沙门桥一段。清雍正七年(1729年)也曾疏浚过两沙运河。清光绪二年(1876年),对运粮河也进行过疏浚。清末,沙洋堤溃,沙洋至鄢家闸约4公里河道尽淤,两沙运河从此中断,仅剩长湖至沙市34公里通航。1936年,两沙(沙洋、沙市)商会及沙市盐务稽核所合资1.1万银元对两沙运河进行疏挖,后因涨水不得不中途停工,沙洋至鄢家闸段开挖仅初具沟形,不能满足航行需要。1938年5月,经国民党湖北省政府批准,重新疏挖两沙运河,要求8月底完工,但终因工程经费不足,抗日战争爆发,省政府内迁而中断,仅完成计划工程量的20%,致使两沙运河的两次疏挖工程夭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直至1955年,两沙运河仍在发挥作用。但随着公路运输的兴起,运河的功能完成丧失。
知识链接
夏水是长江向北分流的最大一支,于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在汛期,长江洪水通过夏水分流,因夏天水多,冬天水少,冬天时夏水就可能断流,故称为夏水。夏水的进口在沙市附近,流经江陵、监利、沔阳、汉阳等地,从沌口入长江。据《水经注》载:“夏水出江津于江陵县东南。江津豫章口东有中夏口,是夏水之首,江之汜也(汜是泛的异体字)。夏水从江津以东分流,经岑河、三湖、白露湖、余家埠、黄歇口、小沙口、郑道湖,流入沔阳县境,与夏扬水会合进入太白湖(今杜家台分洪区)在堵口(在今仙桃市东,又作猪口)入沔水。后来由于人类活动和泥沙淤积,沔水不断北移,明朝时(1566年前后)东荆河形成,夏水与东荆河合流改由沌口入长江。夏扬水自柘口(其地在潜江县城的西北)向东流至惠怀县(其地在老沔城的南边)入夏水。《水经注》载:“扬水又北迳竟陵县西,又北,纳巾吐柘,柘水,即下扬水也。”后夏扬水被湮塞消亡,系何年没有文字记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