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屈原故里有湖北秭归、江陵(今荆州)及河南西峡、湖南汉寿诸说。但以湖北秭归说作为“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与中国国家文化部一致认定的屈原唯一故里”得到认可。
最早提及屈原的是西汉贾谊《吊屈原赋》和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但对屈原出生何处,却语焉不详。而确指屈原故里为秭归是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三十四注引东晋袁山松《宜都山川记》云:“屈原有贤姊,闻原放逐,亦来归,喻令自宽全,乡人冀见从,因名曰秭归。……县东北数十里,有屈原旧田宅,虽畦堰縻漫,犹保屈田之称也。县北一百六十里,有屈原故宅,累石为室基,名其地曰乐平里,宅之东北六十里有女须庙,捣衣石犹存。”此外,晋代庾仲雍《荆州记》载:“(秭归)县北一百六十里有屈原故宅,方七顷,累石为屋基,今其地曰乐平,宅东北六十里有女媭庙。”唐沈亚之《屈原外传》引《江陵志》曰:“屈原故宅在秭归乡,北有女须庙,至今捣衣石尚存”。北宋李昉等编纂的《文苑英华》载,唐代归州刺史王茂元于元和十五年(820年)在城东五里首建屈原祠,作《楚三闾大夫屈先生祠堂铭并序》,称屈原“秭归人也”,又言屈原“旧宅之址存焉”。北宋邵博《闻见后录》亦载:“归州屈沱,屈原故居也。上有屈原祠、墓。”等等。
乐平里位于屈原镇屈原村香炉坪。
“乐(yuè)平里”意为屈原生地。“乐”据东汉高诱注释《淮南子•本经》“天覆以德,地载以乐”时说:“乐,生也。”“平”即指屈原,《史记•屈原列传》:“屈原者,名平。”“里”即指故居,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云:“里,居也。”
今屈原村四周群山环抱(盆地),风景秀丽,有乐平里牌坊、屈原庙及读书洞、照面井、玉米田、擂鼓台、滴帘珍珠、伏虎降钟、响鼓岩、回龙锁水(合称屈原八景,其回龙锁水已不存在)等屈原文化遗址遗迹。此外,还有七里峡、凤凰溪等胜景。另屈原村是全国诗歌之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屈原故里端午习俗、屈原传说、峡江号子传承基地。
附:屈原文化遗址遗迹
乐平里牌坊:位于屈原村入口处,建于1983年1月,水泥结构,四柱三门,高9米,宽8米,台基四周有石阶三级,将牌坊平地托起,前后各有石狮一对。上有川南苏原题书“乐平里”三字。
香炉坪
位于向王寨东麓。又名“屈坪”。因坪上是一片月牙形的台地,中间凹进两端凸出,像个剖开的巨型香炉,故名。坪中央立着一方青石碑,上刻隶书:“楚三闾大夫屈原诞生地”。
屈原宅
位于香炉坪正中。晋代庾仲雍《荆州记》和袁山松《宜都山川记》所载“屈原故宅”即指此。
屈原庙
位于屈原村降钟山麓。原为女须庙,明嘉靖年间始建,为祭祀屈原之姐女须,后因并祀屈原才改称屈原庙。明末清初,迁香炉坪南边2公里的双龙寺。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重修,文化大革命中被损毁。1980年迁香炉坪后侧墓岭重建,1983年再迁至今址。谭光沛与杜青山撰写了《重修三闾屈原庙记》。建筑面积264平方米,仿清代民居式建筑。小青瓦砖木结构,由山门、配房、大殿组成。庙前立石狮一对,有石阶67级。庙宇依山为两段,硬山顶,猫拱式山脊,青瓦粉墙。彩绘淡雅素净,为民间寺庙风格。上有1965年郭沫若手迹“屈原庙”。正殿内有屈原塑像,高2.5米,清乾隆以来的石碑7块及当代名人书画。
乐平里牌坊
位于乐平里入口处,建于1983年,有川南苏原题书“乐平里”。
屈原八景
读书洞
又名“洞辟书堂”。位于伏虎山麓的响鼓溪畔。洞室高约2术、宽4.5米、深2米。洞口竖有于立群手书“读书洞”石碑。洞中有石案石凳,洞顶有钟乳石,犹如一组倒悬的莲花灯。西侧为响鼓岩,岩顶有圆形石台,传为屈原吟诗处,故名吟诗台。南为响鼓溪,急流飞泻,落入石潭。《归州志.山水》载:“州城东北百二十里三闾乡,相传屈原读书洞,遗址尚存。”
照面井
位于伏虎山西坡,传为屈原幼年与其秭女嬃(须)照面梳洗整妆之处,故名。由银灰色龙骨石砌成,井口直径0.8米,井深0.6米,水清如镜。砌着半径4米,高约5米的半圆形井台,台沿上有石砌雕花栏杆,立着13根立柱,石柱中间有12孔,各分三层。井台上立有清咸丰十年(1860年)七月十二日“照面井”石碑,上刻:“此系屈公遗井,以后切勿荒秽;此株青树,永世勿得砍伐。”碑石左右长着一株青树和一株柞树。
玉米田
又名“屈田”、“玉米三丘”。位于屈原宅基右侧。传屈原少年时代(一说屈原被放逐后)曾躬耕于此。唐沈亚之《屈原外传》描述屈原,“蒙谗负讥,遂放而耕,吟《离骚》,依耒号泣于天。时楚大荒,原堕泪处独产白米如玉,《江陵志》有玉米田即其地也。”
灵牛耕田
耕牛犁田不用牛绳,是当地一大奇景。所以人们把这里的牛称为“灵牛”。据《归州志》记载“此乡牛不需绳引,如售之别乡,亦仅三日,自后非用绳不利;如他乡牛入三闾之境,过三日亦不必引绳,而自然贴服”。
捣衣石
又名“女嬃砧”。为女嬃(须)给屈原洗过衣裳的地方。遗址在女须庙前,捣衣溪畔,与濯缨泉隔溪相望。袁山松《宜都山川记》说:“屈宅之东北六十里有女须庙,捣衣石犹存。”实迹于今已难寻觅。
回龙锁水
传秦军攻楚,楚王派人召回屈原。及至屈原返朝时,山石塌方,横亘于河中心,阻断了乐平里。后当地人为纪念屈原,在回龙锁水龙头顶上修建了回龙寺。2010年,七里峡南岸的一处古崩塌体,崩塌的山石掩埋了“回龙锁水”,
擂鼓台
位于香炉坪下响鼓溪西岸,传屈原被放逐后回乐平里,在此擂鼓聚众练兵之处。
知识链接
屈氏第一村
今秭归香溪镇(原归州镇)万古寺村,与屈诞生地相邻,被誉为“屈原故里屈氏第一村”。万古寺村现仍保留有清代维修过的“屈氏宗祠”。保留古墓一座,铭文记载系屈原后裔。传承民国《屈氏家谱》一部。
最早的屈原石像
现存县城凤凰山屈原故里景区屈原祠。石像高1.03米,重约250多公斤,是明代嘉靖十六年(公元1537年)归州百姓捐款镌刻。像座一侧有铭文曰:“荆州府归州桐油沱信人曹端福,善同妻朱氏四(子),发心舍造屈原相公一尊,入白狗峡庙中,永镇四方,保安家犬。明嘉靖十六年丁酉三月吉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