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湖北麻城市阎家河镇有阎伯屿(yǔ)墓。
阎家河镇因阎家河而得名,而阎家河则来源于唐代户部侍郎阎伯屿居此地,故名。
这从《麻城县志》曾记载有阎伯屿可知。一是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麻城县志》载:“唐阎伯屿,户部侍郎。”另一个是清光绪八年(1882年)《麻城县志·选举志》亦载唐朝户部侍郎阎伯玙(yú)。
“屿”“玙”是讹笔,还是二人呢。换言之,到底是阎伯屿还是阎伯玙?
查唐代封演《封氏闻见记·卷九》载:“阎伯屿为袁州(今江西宜春)时,征役繁重。……代宗闻之,征拜户部侍郎,未至而卒。”宋代王谠《唐语林》亦有相同记载。据此可知阎伯屿曾任袁州、抚州等地刺史。又据宋代宋祁、欧阳修等撰《新唐书.列传.文艺上.王勃传》载,唐玄宗时阎伯屿,官起居舍人,与集贤学士卫包上书言事未妥,降为涪川尉。大致勾勒出阎伯屿生平,其为唐代进士,上元时官起居舍人,开元时谪涪川尉,天宝中迁吏部郎中,出为袁州刺史,历抚州。征拜户部侍郎,未至卒。
但民国十年(1921年)《湖北通志》不仅记载了阎伯屿担任户部侍郎,更确指阎伯屿名瑜,所依据的想必是《全唐文》卷八七一朱恂《仰山庙记》云:“有唐代宗朝广德末神感梦于太守阎瑜曰”,以至于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湖北历史人物辞典》阎瑜条载:
阎瑜,唐代官员,字伯屿,麻城(今属湖北)人。唐高宗时任袁州(今属江西)刺史,.....后为洪州(今江西南昌)牧,曾在洪州滕王阁宴请宾僚,适王勃省父过此,请赴宴,即席作《滕王阁序》,他深为赞赏。后授户部侍郎,未到任即卒。墓立于今麻城县东阎河。
显然把阎伯屿与重修滕王阁阎伯玙混为一谈。
阎伯玙据《续修四库全书.江西通志(清光绪版)》卷八职官表:“(唐高宗朝)阎伯玙,洪州都督兼刺史,永徽中任。”清于成龙《江西通志》载,唐时首列李太亮、黄长功为唐武德间任,后列谢方书、李袭志、刘政会、若干则、周逊、滕王元婴为唐贞观间任,又后列狄仁杰、阎伯玙、李行休未注何时任,并注明“上俱江南道观察处置使兼洪州刺史”。据此可知,洪州都督兼刺史当为阎伯玙无误。但查《南昌市政府志·郡守表》,王勃作序的上元二年(657年)却无阎姓都督的记载。此前一任都督见于记载者则为永徽中(650—655)的李行休,再继之则为唐垂拱元年(685—688)的李景嘉,令人生疑。
有资料表明,时任洪州都督兼刺史阎伯玙对滕王李元婴(唐太祖李渊第22子)修建的滕王阁进行维修,并于上元二年(675年)九月九日在滕王阁举行盛大宴会,遍请文人学士亲临祝贺。适时,诗人王勃前往交趾(今越南)看望父亲王福畤(交趾令),途经洪州,受邀列坐。宴会酣畅之际,阎伯玙提议为重修滕王阁作序。王勃文思泉涌,写就千古名篇《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即《滕王阁序》,亦名《滕王阁诗序》),其中“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句即指阎伯玙。因《滕王阁序》流传甚广,阎伯玙也因此名留青史。这从清林澍蕃《登望湖亭》诗赞曰:“广宴时无阎伯玙,子安词赋空萧索。”可知。遗憾的是,王勃作《滕王阁序》后,于同年十一月到达广州,作《鞶鑑图铭序》和《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碑》,一个月以后,便在由广州到交趾途中,渡海溺水受惊而卒。
阎伯玙重修滕王阁一事首见唐末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五》记载:“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坐,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及以纸笔巡座上宾客,勃不辞让,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亦是老生常谈。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语。又云: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公矍然曰: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请宴所,极欢而罢。 ”
“都督阎公”到底指谁?据考证,或许为唐宰相著名画家阎立本之兄阎立德。
据北宋王溥《唐会要.谥法上》载:“赠洪州都督,博陵县子阎立本”。但《资治通鉴》唐纪十八载:“咸亨四年,冬十月壬午,中书令阎立本薨。”表明王勃作序前两年阎立本已死,根本不可能如《唐摭言》所说于滕王阁上设宴招待王勃。不过《资治通鉴》载:贞观十八年,“上将征高丽,秋七月辛卯,敕将作大匠阎立德等诣洪、饶、江三州造船四百艘以载军粮。”又《旧唐书·阎立德传》载其“显庆元年卒,赠吏部尚书,并州都督。”则阎立德亦可称“都督阎公”,至于是不是洪州都督,《唐摭言》是后人之说,非亲眼所见者,不可全信。
知识链接
滕王阁坐落于赣江之滨,始建于唐永徽四年(653年),为当时任洪州(今南昌)都督的唐高祖李渊之22子李元婴所建。由于李元婴封号为“滕王”,故名“滕王阁”。20多年后,当时的洪州都督阎公于上元二年(675年)首次重修滕王阁,并邀请文人雅士作文记事。少年才俊王勃当场创作出一篇流传千古的《滕王阁序》,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两句则让滕王阁名扬四海,成为了千古名楼。可是,滕王阁千年来命运多戕,历经兴废先后修葺达29次之多,其中唐代5次、宋代1次、元代2次、明代7次、清代13次、近代1次,最后一次被毁是在民国十五年(1926年10月),今滕王阁于1985年重建,1989年建成。高达57.5米,占地达47000平方米。
历史上滕王阁被火焚毁记录
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夏,滕王阁毁于大火,江西观察使纥干于次日在原址上重建,同年八月竣工。
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滕王阁毁于火,江西左布政使王在晋、大中丞王佐发起募资重建。
清代
顺治五年(1648年)清军围攻南昌,滕王阁付之一炬,十一年(1654年),由巡抚蔡士英重建。
康熙十八年(1679年),滕王阁毁于大火,由安世鼎重建之。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滕王阁毁于火灾,安世鼎再次重建之。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滕王阁又遭火焚,由中丞宋荦重建。
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滕王阁又遭火焚,江西巡抚张志栋重建滕王阁落成。
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滕王阁又被大火烧毁,惟“御碑亭”幸存,巡抚郎廷极随即重建。
雍正九年(1731年)滕王阁毁于火,乾隆元年(1736年),由江西总督赵宏恩、巡抚俞兆岳重建。
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滕王阁遭火毁,不久修复。
道光二十八年,滕王阁又遭火毁,江西巡抚傅绳勋重建。
咸丰三年(1853年),把总李光宽被太平军乱枪轰毙,滕王阁烧成了一片灰烬,同治十一年(1872年),江西巡抚刘坤一主持集资重建。
光绪末年(1908年),滕王阁又遭火焚,于宣统元年(1909年)重建。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阎家河镇因阎家河而得名,而阎家河则来源于唐代户部侍郎阎伯屿居此地,故名。
这从《麻城县志》曾记载有阎伯屿可知。一是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麻城县志》载:“唐阎伯屿,户部侍郎。”另一个是清光绪八年(1882年)《麻城县志·选举志》亦载唐朝户部侍郎阎伯玙(yú)。
“屿”“玙”是讹笔,还是二人呢。换言之,到底是阎伯屿还是阎伯玙?
查唐代封演《封氏闻见记·卷九》载:“阎伯屿为袁州(今江西宜春)时,征役繁重。……代宗闻之,征拜户部侍郎,未至而卒。”宋代王谠《唐语林》亦有相同记载。据此可知阎伯屿曾任袁州、抚州等地刺史。又据宋代宋祁、欧阳修等撰《新唐书.列传.文艺上.王勃传》载,唐玄宗时阎伯屿,官起居舍人,与集贤学士卫包上书言事未妥,降为涪川尉。大致勾勒出阎伯屿生平,其为唐代进士,上元时官起居舍人,开元时谪涪川尉,天宝中迁吏部郎中,出为袁州刺史,历抚州。征拜户部侍郎,未至卒。
但民国十年(1921年)《湖北通志》不仅记载了阎伯屿担任户部侍郎,更确指阎伯屿名瑜,所依据的想必是《全唐文》卷八七一朱恂《仰山庙记》云:“有唐代宗朝广德末神感梦于太守阎瑜曰”,以至于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湖北历史人物辞典》阎瑜条载:
阎瑜,唐代官员,字伯屿,麻城(今属湖北)人。唐高宗时任袁州(今属江西)刺史,.....后为洪州(今江西南昌)牧,曾在洪州滕王阁宴请宾僚,适王勃省父过此,请赴宴,即席作《滕王阁序》,他深为赞赏。后授户部侍郎,未到任即卒。墓立于今麻城县东阎河。
显然把阎伯屿与重修滕王阁阎伯玙混为一谈。
阎伯玙据《续修四库全书.江西通志(清光绪版)》卷八职官表:“(唐高宗朝)阎伯玙,洪州都督兼刺史,永徽中任。”清于成龙《江西通志》载,唐时首列李太亮、黄长功为唐武德间任,后列谢方书、李袭志、刘政会、若干则、周逊、滕王元婴为唐贞观间任,又后列狄仁杰、阎伯玙、李行休未注何时任,并注明“上俱江南道观察处置使兼洪州刺史”。据此可知,洪州都督兼刺史当为阎伯玙无误。但查《南昌市政府志·郡守表》,王勃作序的上元二年(657年)却无阎姓都督的记载。此前一任都督见于记载者则为永徽中(650—655)的李行休,再继之则为唐垂拱元年(685—688)的李景嘉,令人生疑。
有资料表明,时任洪州都督兼刺史阎伯玙对滕王李元婴(唐太祖李渊第22子)修建的滕王阁进行维修,并于上元二年(675年)九月九日在滕王阁举行盛大宴会,遍请文人学士亲临祝贺。适时,诗人王勃前往交趾(今越南)看望父亲王福畤(交趾令),途经洪州,受邀列坐。宴会酣畅之际,阎伯玙提议为重修滕王阁作序。王勃文思泉涌,写就千古名篇《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即《滕王阁序》,亦名《滕王阁诗序》),其中“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句即指阎伯玙。因《滕王阁序》流传甚广,阎伯玙也因此名留青史。这从清林澍蕃《登望湖亭》诗赞曰:“广宴时无阎伯玙,子安词赋空萧索。”可知。遗憾的是,王勃作《滕王阁序》后,于同年十一月到达广州,作《鞶鑑图铭序》和《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碑》,一个月以后,便在由广州到交趾途中,渡海溺水受惊而卒。
阎伯玙重修滕王阁一事首见唐末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五》记载:“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坐,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及以纸笔巡座上宾客,勃不辞让,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亦是老生常谈。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语。又云: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公矍然曰: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请宴所,极欢而罢。 ”
“都督阎公”到底指谁?据考证,或许为唐宰相著名画家阎立本之兄阎立德。
据北宋王溥《唐会要.谥法上》载:“赠洪州都督,博陵县子阎立本”。但《资治通鉴》唐纪十八载:“咸亨四年,冬十月壬午,中书令阎立本薨。”表明王勃作序前两年阎立本已死,根本不可能如《唐摭言》所说于滕王阁上设宴招待王勃。不过《资治通鉴》载:贞观十八年,“上将征高丽,秋七月辛卯,敕将作大匠阎立德等诣洪、饶、江三州造船四百艘以载军粮。”又《旧唐书·阎立德传》载其“显庆元年卒,赠吏部尚书,并州都督。”则阎立德亦可称“都督阎公”,至于是不是洪州都督,《唐摭言》是后人之说,非亲眼所见者,不可全信。
知识链接
滕王阁坐落于赣江之滨,始建于唐永徽四年(653年),为当时任洪州(今南昌)都督的唐高祖李渊之22子李元婴所建。由于李元婴封号为“滕王”,故名“滕王阁”。20多年后,当时的洪州都督阎公于上元二年(675年)首次重修滕王阁,并邀请文人雅士作文记事。少年才俊王勃当场创作出一篇流传千古的《滕王阁序》,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两句则让滕王阁名扬四海,成为了千古名楼。可是,滕王阁千年来命运多戕,历经兴废先后修葺达29次之多,其中唐代5次、宋代1次、元代2次、明代7次、清代13次、近代1次,最后一次被毁是在民国十五年(1926年10月),今滕王阁于1985年重建,1989年建成。高达57.5米,占地达47000平方米。
历史上滕王阁被火焚毁记录
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夏,滕王阁毁于大火,江西观察使纥干于次日在原址上重建,同年八月竣工。
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滕王阁毁于火,江西左布政使王在晋、大中丞王佐发起募资重建。
清代
顺治五年(1648年)清军围攻南昌,滕王阁付之一炬,十一年(1654年),由巡抚蔡士英重建。
康熙十八年(1679年),滕王阁毁于大火,由安世鼎重建之。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滕王阁毁于火灾,安世鼎再次重建之。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滕王阁又遭火焚,由中丞宋荦重建。
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滕王阁又遭火焚,江西巡抚张志栋重建滕王阁落成。
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滕王阁又被大火烧毁,惟“御碑亭”幸存,巡抚郎廷极随即重建。
雍正九年(1731年)滕王阁毁于火,乾隆元年(1736年),由江西总督赵宏恩、巡抚俞兆岳重建。
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滕王阁遭火毁,不久修复。
道光二十八年,滕王阁又遭火毁,江西巡抚傅绳勋重建。
咸丰三年(1853年),把总李光宽被太平军乱枪轰毙,滕王阁烧成了一片灰烬,同治十一年(1872年),江西巡抚刘坤一主持集资重建。
光绪末年(1908年),滕王阁又遭火焚,于宣统元年(1909年)重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