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孰闻对孙中山“以俄为师”思想的形成和后期“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新三民主义)政策制定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这从今湖北英山县烈士纪念馆(英山烈士陵园内,该陵园为国家3A级景区)存有孙中山任命王孰闻为驻西伯利亚调查专员的任命书可知。该任命书编号为军字第1069号,系中华民国海陆军大元帅孙中山亲笔签名,上有“任命书,特任王孰闻为西伯利亚调查专员”字样,签署时间为中华民国六年(1917年)十月二十五日。
该书是1917年孙中山派遣王孰闻赴俄国考察时委任状。
1917年8月,当第一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之际,中华民国北京政府宣布放弃中立,加入英、法为首的协约国一方,对德国和奥匈帝国宣战。同年11月,同属协约国的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宣布退出战争。鉴于俄局势变化,1918年3月,北京政府国务会议(国务总理段祺瑞)决定派军舰驻防海参崴(注:海参崴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被沙俄抢占,改名符拉迪沃斯托克。中国在此设有总领事馆)保护侨商(约2万人,多为山东籍)。4月17日,“海容”号巡洋舰(舰长林建章)抵达海参崴,受到中国驻海参崴总领事和中华总商会欢迎。8月,英、法、美、日为首的协约国,决定组织14国干涉军,出兵俄国。北京政府也应邀选派北洋陆军第9师(师长魏宗瀚)第33团(团长宋焕章,所部称赴崴支队,宋焕章任支队长)前往海参崴,参加协约国对俄国的军事干涉行动。根据北京政府的命令,驻海参崴的中国陆军接受海军的指挥。林建章为最高指挥官(8月3日总统冯国璋发布命令,以林建章为海军代将),留法的陆军少将喻毓西担任参谋长。并在海参崴中国街附近设办公处(称“代将处”)办理有关外交事宜。直至1921年1月中国海军驻防海参崴的行动结束为止。
据说当时孙中山安排王孰闻随同北洋陆军一同前往,成为“卧底”,因王孰闻精于军事(曾留学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之故。
王孰闻(1883—1931)湖北英山人。原名叔文,字渊才。1899年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1905年在东京加入同盟会。1917年被孙中山任命为俄国西伯利亚调查专员(时有中华民国北京政府和广州军政府并存)。1918年随北洋军赴(海参)崴支队赴俄。王孰闻抵俄期间,将其所见所思以见闻形势向国内(孙中山大元帅府)报告,同时与留俄的张西曼等人收集和翻译有关苏俄政府机关的许多重要文献,帮助孙中山了解苏俄的制度,令孙中山对苏俄产生最直观的认识,使孙中山从师法“英美议会政治”改弦更张到“以俄为师”思想的形成产生了影响。同时,王孰闻较早地向孙中山提出联俄的主张,而孙中山也出于现实所需“为我所用”之策略考虑(实具有防患与借援二重用意,说白了,就是防止中国领土被苏俄侵占和苏俄与北方军阀的勾结以及苏俄移植中国共产势力发展等),最终引进“苏俄模式”。1922年回国后王孰闻活动于东三省、上海、广州、南京、北京、武汉、安庆等地。后因患病在家疗养。1926年冬因组织当地民众迎接北伐军被直系军阀逮捕入狱,后蒙开明绅士段言林营救出狱。1927年从事农民运动,任英山农会秘书。1930年当选举为英山县南河四区区长。1931年10月6日,在鄂豫皖“肃反”中被诬为“第三党”,被错杀于英山大畈河畔。1956年被追认为革命烈士。1982年8月国家民政部向其家属(有子王中民女王少闻)颁发革命烈士证明书。有《王孰闻遗稿》存世。
知识链接
英山烈士陵园位于县城。始建于1956年,占地面积53280平方米,主要建筑有一塔(革命烈士纪念双塔)、两馆(烈士纪念馆和陈列馆)、三亭(揭竿亭、曙光亭和御侮亭)、二碑(烈士纪念碑和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及3座英山籍将军墓和4处革命烈士墓群。收藏有周恩来、朱德、董必武、徐向前等题词13幅及信函等;革命烈士照片88张;烈士人物档案138份;红军时期物品198件。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湖北省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湖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