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农业文化遗产对于国人来说并不熟悉,甚至有些陌生,相比之下,文化遗产、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更为大众所熟知。
所谓农业文化遗产是指人类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发展中,创造并传承至今的独特的农业生产系统。包括农业技术、物种、景观、民俗等多种农业文化形式。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将其定义为:“农村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的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这种系统与景观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且可以满足当地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其在概念上等同于世界文化遗产。中国有11项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而中国农业部认定了62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湖北有2项入选,分别是:赤壁羊楼洞砖茶文化系统和恩施玉露茶文化系统。
赤壁羊楼洞砖茶文化系统
羊楼洞位于赤壁市赵李桥镇羊楼洞村,距市区26千米,集镇4千米,座落在风景秀丽的松峰山(属幕阜山。海拔256米)北麓。为“松峰茶”原产地,素有“砖茶之乡”的美称。据说今松峰山上有唐太和年间种植的两棵茶树。2010年羊楼洞列入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12年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村内现存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羊楼洞明清石板街,包括各类文物建筑200余处,是羊楼洞“古镇”最重要的实物见证。
羊楼洞砖茶历史悠久,源于唐,盛于明清,是全世界公认的青(米)砖茶鼻祖之地。在明清两朝,赤壁羊楼洞凭茶一跃为国际名镇,俗称“小汉口”。清朝乾隆年间“三玉川”和“巨盛川”两茶庄特别压制的代表羊楼洞“川”(川寓意为水,因用羊楼洞观音泉下三条小溪的水制茶而命名)字品牌砖茶驰名中外,形成了独特的“羊楼洞砖茶文化”。2011年“羊楼洞砖茶(洞茶)”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06年赵李桥茶厂获“中华老字号”,2009年赵李茶桥茶厂
“川”砖茶、青砖茶获“中国驰名商标”。2014年赵李桥砖茶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同年赤壁羊楼洞砖茶被列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
羊楼洞砖茶在国际贸易史上曾留下辉煌。19世纪到20世纪初,羊楼洞更是成为中俄茶叶国际商道的起点,砖茶从羊楼洞由独轮车运抵新店(今属赤壁市)港口装船,沿蟠河(今称新店河)出长江运至汉口(今属武汉市),溯汉水至襄阳,然后舍舟登陆,改用蓄驮车运,经河南唐河、社旗,从洛阳过黄河。再经晋城、长治、太原、大同到张家口,或从晋北的杀虎口入内蒙古,再由晋商驮队穿越大草原与荒漠,进入俄罗斯的恰克图、西伯利亚至莫斯科和圣彼得堡。
附:羊楼洞明清古街
位于赤壁市赵李桥镇羊楼洞村松峰山下,始建于明天启年间(1626年),盛行于清道光至咸丰年间,最盛时有茶叶加工作坊和茶庄、钱庄100多家,人口达4万余人。古街为砖木结构,建筑面积0.7平方千米。有古街2条,全长3000余米。其中主街宽4米,长2200米,伴有数条丁字小巷。街面全部以青石铺设,采用丰财山东北坡石料打制成1米长,30厘米厚的条石,用糯米粥,石灰调制构建。两旁保留着100余家的茶作坊,茶庄,钱庄,商铺,酒肆,洋行及大量的鄂南古民居,这些建筑古色古香,均为木结构,有一进二重,三重,四重多种建筑形式,每重有天井,有角楼,采光漏斗,基本保留了原有的格局。残存有历代运茶的“鸡公车”将石板碾成寸余深槽。东西松峰港上多为吊脚木楼,有3座长条石桥贯通港东。街道随松峰港曲折逶迤,别具一格。街东南松峰山下,有观音名泉,水质清澈甘醇,是历代精制名茶的水源。可称为中国制茶业发展的历史缩影。是湖北省境内保存最长、最完整的明清古街。2002年被列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恩施玉露茶文化系统
恩施玉露茶历史悠久,其工艺始于唐,盛于明清,是中国历史上保存下来的唯一蒸青针形绿茶,其制作工艺及所用工具相当古老,与陆羽《茶经》所载十分相似。
恩施玉露产于湖北恩施市南部的芭蕉乡一带,距市区18千米。现有茶园面积32.5万亩。以其首创的蒸青工艺和“搂、搓、端、扎”四大造型手法以及形似松针的外形特点著称于世,其历史文化渊源悠长。自唐时即有“施南方茶”的记载。明代黄一正《事物绀珠》亦载有“施州茶”与崇阳茶、蒲圻茶、荆州茶齐名。清康熙年间施南府黄连溪一蓝姓茶商,按陆羽所著《茶经》中的“蒸之、焙之”工艺垒灶制茶,称“玉绿”,并将其进贡给当地土司获赞。尤其是清同治二年(1862年),芭蕉富商吴光华在芭蕉下街(今芭蕉小学原址)和恩施城内北门关内丁字街(今民族歌舞团剧场对面)兴建“吴永兴”商号,将恩施玉绿茶推向外界,获赐名“蓝氏稀焙”。遗憾的是,这种手工技法经蓝氏家族七代嫡传后在清末时被外姓人王乃庚剽学掌握,从此开始了玉露技法的社会传承。1936年,湖北民生公司管茶官杨润之到紧邻恩施的宣恩县设厂制茶时,改原玉绿茶制作工艺中的锅炒杀青为蒸青,制出的茶叶叶底绿润、毫白如玉、汤液晶莹,鲜香味爽,改原名玉绿为玉露,“恩施玉露”由此获名。1945年外销日本,从此“恩施玉露”名扬于世。1965年“恩施玉露”被评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2007年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08年被湖北省农业厅评为“湖北第一历史名茶”。2014年恩施玉露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5年恩施玉露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并被列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
“传统”并不意味着“落后”,农业文化遗产是传统农业的精华所在。虽中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农业起源中心(世界上最重要的640种作物中,136种起源于中国,约占世界的1/5),但不可否认,包括种质资源及传统耕作方式在内的农业文化遗产中有许多我们还未能全面深入了解的秘密,且这些秘密面临着永远失传的危险。与此同时,与农业传统耕作一起面临消失威胁的还有农业文化,那么,羊楼洞砖茶制作工艺和恩施玉露茶制作技艺及其衍生的茶文化就像濒危的物种一样应亟须得到保护和继承。除茶文化系统,湖北的银杏栽培系统同样历史悠久,也一应加强保护。
知识链接
一.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2005年入选)
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2010年入选)
江西万年稻作文化系统(2010年入选)
贵州从江侗乡稻鱼鸭系统(2011年入选)
云南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2012年入选)
内蒙古敖汉旱作农业系统(2012年入选)
浙江绍兴会稽山古香榧群系统(2013年入选)
河北宣化城市传统葡萄园系统(2013年入选)
江苏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2014年入选)
福建福州茉莉花和茶文化系统(2014年入选)
陕西佳县古枣园系统(2014年入选)
二.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
第一批(19个)(2013.5.21):
传统漏斗架葡萄栽培体系—河北宣化传统葡萄园
世界旱作农业源头—内蒙古敖汉旱作农业系统
南果梨母株所在地—辽宁鞍山南果梨栽培系统
传统林参共种模式—辽宁宽甸柱参传统栽培体系
沼泽洼地土地利用模式—江苏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
传统稻鱼共生农业生产模式—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
陡坡山地高效农林生产体系—浙江绍兴会稽山古香榧群
湿地山地循环农业生产体系—福建福州茉莉花种植与茶文化系统
竹林、村庄、田地、水系综合利用模式—福建尤溪联合梯田
世界最早的栽培稻源头—江西万年稻作文化系统
南方稻作文化与苗瑶山地渔猎文化融合体系—湖南新化紫鹊界梯田
大面积山区稻作农业生产体系—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
世界茶树原产地和茶马古道起点—云南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
传统核桃与农作物套作农耕模式—云南漾濞核桃作物复合系统
传统稻鱼鸭共生农业生产模式—贵州从江侗乡稻鱼鸭系统
干旱地区山地高效农林生产体系—陕西佳县古枣园
古梨树存量最多的梨树栽培体系—甘肃皋兰什川古梨园
农、林、牧循环复合生产体系—甘肃迭部扎尕那农林牧复合系统
大型地下农业水利灌溉工程—新疆吐鲁番坎儿井农业系统
第二批(20个)(2014.6.12)
天津滨海崔庄古冬枣园
河北宽城传统板栗栽培系统
河北涉县旱作梯田系统
内蒙古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系统
浙江杭州西湖龙井茶文化系统
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
浙江庆元香菇文化系统
福建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
江西崇义客家梯田系统
山东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
湖北赤壁羊楼洞砖茶文化系统
湖南新晃侗藏红米种植系统
广东潮安凤凰单丛茶文化系统
广西龙胜龙脊梯田系统
四川江油辛夷花传统栽培体系
云南广南八宝稻作生态系统
云南剑川稻麦复种系统
甘肃岷县当归种植系统
宁夏灵武长枣种植系统
新疆哈密市哈密瓜栽培与贡瓜文化系统
第三批(23个)(2015.10.10)
北京平谷四座楼麻核桃生产系统
北京京西稻作文化系统
辽宁桓仁京租稻栽培系统
吉林延边苹果梨栽培系统
黑龙江抚远赫哲族鱼文化系统
黑龙江宁安响水稻作文化系统
江苏泰兴银杏栽培系统
浙江仙居杨梅栽培系统
浙江云和梯田农业系统
安徽寿县芍陂(安丰塘)及灌区农业系统
安徽休宁山泉流水养鱼系统
山东枣庄古枣林
山东乐陵枣林复合系统
河南灵宝川塬古枣林
湖北恩施玉露茶文化系统
广西隆安壮族“那文化”稻作文化系统
四川苍溪雪梨栽培系统
四川美姑苦荞栽培系统
贵州花溪古茶树与茶文化系统
云南双江勐库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
甘肃永登苦水玫瑰农作系统
宁夏中宁枸杞种植系统
新疆奇台旱作农业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