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阴国遗址在今湖北老河口市袁冲乡古城水库下。
阴国传为尧子丹朱后裔所建立。因地处汉水之南荆山之北而得名(古人认为山之北水之南为阴)。
传远古时期,尧死后禅位于舜,尧之子丹朱为了避舜,从丹水迁到重山叠障、山林四塞的房县(一说因其不肖,被流放于此)。后舜封其为房侯,丹朱死后葬于城西南二郎岗,这从清同治版《房县志》记载:“二郎岗,山麓有丹朱冢”可知。另房县县城东北六十里“尧子垭”(今属保康县马桥镇尧治河村)亦传为丹朱曾居住过的地方。
据宋章定《名贤氏族言行類稿》卷二十三引《元和姓纂》:“帝尧子丹朱封为房邑侯,子陵以父封为氏。”南宋罗泌撰《路史》卷二十说:“(尧)使(朱)出就丹,帝崩,虞氏国之于房,为房侯,以奉其祀。服其服,礼乐如之,谓之虞宾,天子弗臣,夏后封之唐。”注曰:“舜封丹朱为房邑侯,今荆河之畀(界)。”明陈士元《论语类考》卷七引《外紀》云:“尧娶富宜氏,生朱,朱傲,使出就丹。尧崩,舜封朱于房,为房侯,谓之虞宾。夏后封之唐。”清徐文靖《竹书统笺》卷二于“帝子丹朱避舜于房陵,舜让不克”下笺曰:“按《地理志》:房陵县,属汉中郡。颜师古曰:‘今谓之房州,此丹朱所避也。'附注云:‘房陵是也。据《世本》舜封丹朱于房'。《一统志》:‘房县在郧阳府城西南三百一十里,舜封尧子丹朱于房,即此。”此外,《山海经·海内南经》注引古本《竹书纪年》云:“后稷放帝朱于丹水。”《史记·高祖本纪》正义云:“后稷放帝子丹朱于丹水。”亦有相同的记载。据说丹朱从尧到禹三代之间至少迁移四次,即始封于丹(或丹岭、丹水、丹渊),尧死后,舜又封之于房,再封于白水,到夏禹时,又改封于唐。可见丹朱的嫡系子孙在不同朝代改封到什么地方,均以丹朱的名义立国,故各地留下了多处关于丹朱的记载和传说。
这当然只不过是传说而已。事实上有可能来源于“阴戎”。阴戎是陆浑戎之一支,允姓。地在今河南省卢氏县东北阴地城。公元前523年迁今老河口市傅家寨附近。
据《左传•昭公十六年》(公元前526年)载:“使然丹诱戎蛮子嘉,杀之,遂取蛮氏。既而复立其子焉,礼也。”戎蛮子赤是在楚平王三年(公元前526年),楚国取戎蛮杀蛮子嘉后,为照顾这支民族的情绪而立的。因此在楚昭王十年(公元前506年)楚国再去围戎蛮时,戎蛮子赤逃到晋国去。《左传·昭公十九年》(公元前523年)载:“楚工尹赤迁阴于下阴。”此阴即上述鲁哀公四年(公元前491年 楚昭王二十五年)之晋阴地,下阴城址在今湖北老河口市傅家寨附近。则此次楚国的迁民当是将原居于晋阴地之人迁往今老河口市一带安置。因《左传·哀公四年》载有:“蛮子赤奔晋阴地”“晋人执戎蛮子赤归于楚”。
公元前380年,齐国发生了著名的“田代姜齐”事件,管仲的七世孙管修被齐侯“驱逐出境”,其逃到楚国后被封为阴邑大夫,故又被称为阴大夫。据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樊宏阴识列传》记载:“阴识的先祖出自管仲,管仲七世孙修,自齐适楚,为阴大夫,因而氏焉。”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实行郡县制,在今谷城县固封山北(已没于汉水)设阴县。西魏改为阴城县。唐贞观八年(634年)改阴城县为阴城镇,并入谷城县。北宋乾德二年(964年)以阴城镇建光化军(光化系唐昭宗李晔年号),设乾德县。熙宁五年(1072年)废光化军,改乾德县为光化县(取光大王化之意命名)。1983年撤销光化县建置老河口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