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彭鲁的博客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809

荆州的得名

$
0
0
   荆州是湖北地区最早设立的一级行政区。
  “荆州”之名源于古代早期地理著作《尚书·禹贡》“荆及衡阳惟荆州”(北据荆山,南及衡山之阳),传为上古时期九州之一(九州名称: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因当时境内的荆山(今湖北南漳、保康一带)而得名。另一说“荆”与“警”相通,是一处极不安定的区域。据东汉刘熙撰《释名》曰:荆州取名于荆山。又曰:荆,惊也。南蛮数寇,常置警备。《晋书》卷十五荆州条引《春秋元命包》曰:“荆,强也,言其气躁强。亦曰警也,言南蛮数为寇逆,其人有道后服,无道先强,常警备也。又云取名于荆山。”清光绪《荆州府志》记载:“荆州取名于荆山,又曰荆警也。”
   更为难得的是,上海博物馆所藏战国楚竹简《容成氏》亦有荆州之名(楚简《容成氏》九州名称:夹州、涂州、竞州、莒州、藕州、荆州、阳州、叙州、虘州)。不过,此时的“九州”不是一个行政区划,而是一个地理区域概念名称。
   而荆州作为一个行政区划,究竟始于何时呢?据清光绪版《荆州府志》记载:“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前278年),白起击楚拔郢,更东至竟陵,以为南郡。”可知,荆州最早的行政区划应为秦代所设立的南郡,治所在郢(今荆州市荆州区纪南城),不久迁治江陵(今荆州市荆州区)。时南郡领18县:即江陵、临沮、夷陵、华容、宜城、郢县、邔县、当阳、中庐、枝江、襄阳、编县、秭归、州陵、鄀县等及夷道、巫县、高成。
   西汉初“承秦制”,但在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景帝前元二年(前155年),南郡一度改为临江国。中元二年(前148年)复为南郡。及至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分天下为十三州(或称十三部,分别为冀州、兖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幽州州、并州、益州、凉州、青州、交趾州(东汉改为交州)、朔方州(东汉时废朔方州归入并州),州置“刺史”。此时州(部)仅为监察区而非行政区划。据清光绪《荆州府志》记载:“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置荆州刺史。”所监察范围为:南阳、江夏、桂阳、武陵四郡。而南郡由益州刺史部监察。汉平帝时,南郡划归荆州刺史部监察。
  汉武帝之所以设立荆州刺史部,盖因当时荆楚地区“江湖中多盗贼”(见《汉书·尹尝传》),是一处极不安定的区域,所以汉武帝置荆州刺史的主要职责就是监察这里的地方官能否惩治“寇逆”(当时人烟稀少,所辖有南郡蛮、巴郡武陵蛮、板循蛮三大蛮族)。这或许是荆州得名的真正原因。
  及至东汉灵帝中平五年(188年),改“刺史”为“州牧”,并成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州”开始成为一级行政区实体,形成州、郡、县三级地方行政体制。荆州正式以行政建制的称谓问世。时荆州治所在武陵郡汉寿县(今属湖南省),领南阳、南郡、江夏、零陵、武陵、桂阳、长沙七郡。后因荆南地区黄巾贼余孽尚未退去将治所移至襄阳郡(今湖北襄阳市),时为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年)。
  三国(220-280年)时期荆州有南北之分。魏国的荆州治所先在襄阳(今属湖北),后在宛(今河南省南阳市),领南阳、江夏、襄阳、南乡、魏兴、新城、庸郡、义阳八郡。吴国的荆州治所在南郡公安县(今属湖北,时为东汉建安十四年即209年),领南郡、武陵、零陵、桂阳、长沙、天门、昭陵、宜都、临贺、衡阳、湘东、建平、始安、始兴十四郡。据《晋书·地理志》记载:“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魏武尽得荆州之地。分南郡以北立襄阳郡,又分南阳以西界立南乡郡,分枝江以西立临江郡。及败于赤壁,南郡以南属吴。后与蜀汉分荆州。于是南郡、零陵、武陵以西为蜀,江夏、桂阳、长沙三郡为吴,南阳、襄阳、南乡三郡为魏,而荆州之名,南北双立。”
  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08年)统一全国后,重新划分全国政区,分19州173郡国,其后又增加17郡国。当时的荆州统22郡国,治所在南郡江陵(今荆州市荆州区)。东晋时期的荆州刺史治江陵(今荆州市荆州区)成为定例至今(南朝陈时州治短暂迁今湖北公安)。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809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