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襄阳古城,虽有保存较好的古城墙,但城里保存下的古建筑却凤毛麟角。除了明代城墙外,真正的古建筑只有绿影壁(明)和谯楼(清)。
其中“绿影壁”(当地人俗称)是襄阳古城内惟一的明代古建筑,系明代襄阳王府门前照壁。
襄王府位于湖北襄阳市襄城区古城街道绿影壁社区,系明仁宗朱高炽第五子朱瞻墡(被封为襄宪王)的藩王府第。
朱瞻墡生于明成祖永乐四年(1406年),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授封襄王。宣德四年(1429年)就藩湖广长沙府(今属湖南)。正统元年(1436年)徙湖广襄阳府(今属湖北)。自此,襄王一支在襄阳繁衍,历七代8位襄王,分别为宪、定、简、怀、康、庄、靖、忠等亲王,至崇祯十四年(1641年),襄阳城为张献忠攻破,末代王朱翊铭被杀。襄王一系在襄阳一共205年。及至崇祯十五年(1642年),李自成再次攻占襄阳城,在襄阳王府建立政权,并改襄阳为“襄京”。次年李自成转战北方,一把火将修缮后的襄阳王府焚毁,仅石质“绿影壁”幸存。
据说襄阳王府建成于明正统五年(1440年),据明天顺四年(1460年)《襄阳县重修儒学记碑》载:“襄王(朱瞻墡)殿下以天子叔父之亲肇迁来居将及二十年矣”可知。襄阳王府据《襄阳府志》记载,当时的襄阳城垣一周足有十五华里,王府的范围在襄阳城内占地十有二三。府南紧靠城垣,府北直临东大街,八字大门,红墙绿瓦,煞是雄伟。明襄王府在1641年—1643年间,曾两度被张献忠、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焚毁。后经考古在距绿影壁350余米的中轴线上,曾发掘出东西长51.5米,南北宽26米的大型宫殿基址,并认为这是襄王府的主殿基址。今襄王府为1993年重建。
重建的襄王府包括王府大门、正殿、钟亭、井亭等建筑。占地约4万平方米,有正厅3间,后堂5间,大门、仪门各3间,左右厢房18间。
襄阳王府“绿影壁”是襄王府最大的看点。绿影壁原为明襄藩王府门前照壁。因古代豪门贵族的府宅,正对大门都有一堵墙壁,建在门外的称照壁,建在门内的称影壁。而该壁原建在襄王朱瞻善府门前(本应称绿照壁),只因明襄王府早已不存在了,也就无所谓门内、门外之分,襄阳人习惯称之为“绿影壁”,并沿用至今。
襄阳“绿影壁”是中国四大龙壁之一(另三处为北京北海九龙壁、山西大同九龙壁和河南襄城文庙影壁)。同时它也是全国唯一的石质照壁,200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被评为国家A级景区。
“绿影壁”由绿泥片岩(即绿矾石)雕刻镶嵌而成(主体为绿矾石,汉白玉镶边),因壁石苍翠,故名“绿影壁”。为仿木结构的庑殿式四柱三楼的建筑,总重926吨。由底座、壁身和顶盖三部分组成,其中壁身为绿泥片岩,面北而立,全长26.2米,高7.6米,厚1.67米,由62块绿色泥片岩(绿矾石)雕刻镶嵌而成。壁身分三堵,呈凸性连接,影壁明间略高于左右次间,中堵由26片绿色泥片岩拼镶构成,高7米,长12.13米,壁心为高浮雕巨幅“二龙戏珠”图,惜珠(传为红玛瑙宝石,现有一仿制直径36厘米重200斤萤石代替)早失,仅剩一圆洞。壁心的上下槛边各雕有游走飞龙10条,左右抱框各雕飞龙3条;左右两堵各长6.44米,高约6米,壁心各浮雕一蛟龙出水,上下槛各雕有飞龙5条,左右抱框各雕飞龙2条,总计四周边框精雕小龙54条(一说95条)。三堵均用雕龙汉白玉条石嵌边。底座为须弥座,座基及檐下壁石面装饰有各种花卉、云海的浮雕图案;顶为庑殿式,飞檐脊吻,瓦面皆用石块雕成。其壁顶、柱枋、框架、须弥座用榫卯相接。两山面壁心分别雕刻山水、卷云图案。柱、枋及瓦当施龙纹浮雕。总计龙纹数量有280余条,分布在壁心、边框、束腰、屋脊以及瓦当和滴水,最长的有5米多,最小的只有手掌大小,称为团龙。整座画壁一改时兴的琉璃构件,采用了绿泥片岩与汉白玉为质料雕刻,显得古朴而典雅,其设计之妙,雕刻之精,嵌镶之巧,堪称古代建筑艺术的珍品。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级景区。
因襄王府明代被毁,留存的古物不多。现移有一口古钟和古井台在此,其间还设置了石碑、石人、石马等古物相伴。
其中钟为“泰定铁钟”,系元朝泰定年间用生铁铸造而成。原置于南漳宝露寺。明初被移至襄阳钟鼓楼,后因钟鼓楼坍塌,1984年被移至襄阳王府。此钟口径1.45米,高2.1米,重2000公斤。
井为西汉古井,原是襄城西街中段的一口民用井。因为井在马路中央,文物部门将其移到王府内,现井边残存有三双脚印,想必是人们常年累月打水时在踩踏过程中磨出的印迹,或者为方便打水人设计人工刻凿的三处脚窝。
规划中的绿影壁巷历史文化风貌区:包括绿影壁巷两旁区域以及襄阳谯楼和明襄王府,面积4.93万平方米。其中绿影壁巷呈东西走向。东自曲径巷,西止南街,长200米,宽3米。此巷原无名,因巷东端有绿影壁,1979年命名为绿影壁,1981年改名为绿影壁巷。街两侧多是红砖瓦房(原为青砖布瓦平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