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襄阳市公布第一批保护性建筑名录,广德寺多宝塔、米公祠、谯楼等22处古建筑上榜。
谯楼位于襄阳市襄城区南街中段。又称“滴漏台”,为古代报时的建筑。一般为城市最高建筑,故又起瞭望作用。为砖筑楼台式建筑。占地面积640平方米,建筑面积960平方米,通高16米。下层以砖石筑台,台座南北长40米,东西宽16米,高5.4米,下设两城门洞,两洞中间嵌嵌有“谯楼”二字。基座上的楼为二层重檐硬山顶砖木结构,高9.6米,面阔5间,进深3间。系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襄阳知府何源筑层台,作两券门,立谯楼于上。下层前后檐下用隔扇,上层前后檐下开窗。楼的南侧设一日圭。嘉靖时,内置“铜壶滴漏”,以计时报更。明末被毁。清雍正五年(1727年)重建,后经多次修缮。1949-2008年曾为襄阳市博物馆馆址。为湖北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谯楼”作为一个报时机构,应设置有一套守时工具--铜壶滴漏(简称“漏壶”,为一种记时的东西。其原理是在铜壶底或靠近底部凿一个小孔,水从小孔逐渐滴漏下去,用以计时);一套报时工具--鼓或铜钟。体现在守着铜壶滴漏的人读出时辰后即可报时,白天敲钟击鼓,晚上打更(一夜五更,每更约两小时)。说白了“谯楼”就相对于现在的钟楼,是一种公共报时系统而已。除报时外,谯楼兼有瞭望示警(防火、防寇)的作用。总之,谯楼是为守城戍兵卒打更巡逻(更夫值宿)、报时、瞭望(防寇报警)的场所。
谯楼在古代并不鲜见,但完整保存至今却为数不多,这也正是此处建筑的文物价值所在。
知识链接
襄阳第一批保护性建筑名录(2016年7月19日)
序 号 建筑名称 具体位置 占地面积/建筑面积(㎡)
建造 年限 建筑
类型/风格 完损定级
1 抚州会馆 襄阳市樊城区陈老巷东侧
1200/900 清 殿堂/传统建筑 部分损毁
2 广德寺多宝塔 襄阳市襄阳城西 11 公里隆中山 东侧山下 46600/2230 明
庙宇/其他 保存较好
3 米公祠
襄阳市樊城区解放路2号 11370/1360 清 庙宇/传统建筑 基本完好
4 水星台
襄阳市樊城区水星巷 1023/1979 清 庙宇/传统建筑 基本完好
5 习家池
襄阳市襄城区凤凰山 9496/498 清 殿堂/传统建筑 基本完好
6 襄樊码头 襄阳市汉江两岸 其他/传统建筑
部分损毁 市政府 河堤
7 襄阳城墙 襄阳市襄城区(汉江南岸)
3500000/7331 明 其他/传统建筑 基本完好
8 襄阳王府绿影壁 襄阳市襄城区绿影壁巷 6020/2242 明 殿堂/传统建筑
9 黄州会馆 襄阳市樊城区火巷口 900/570
清 殿堂/传统建筑 基本完好
10 老龙庙
襄阳市襄阳城西北角,汉江南岸,老龙堤上。 801/409 明 庙宇/传统建筑
基本完好
11 烈士陵园 襄阳市襄城区西南羊祜山
733333/3230 1951 殿堂/其他 保存完好
12 棉业改进所合作社训练班旧址 襄阳市襄城区北街(昭明台北侧) 713/472 清
庙宇/传统建筑 基本完好
13 山陕会馆 襄阳市第二中学 1500/800
清 庙宇/传统建筑 基本完好
14 天主堂
襄阳市樊城区定中街中段 1242.4/1841.1 殿堂/欧式建筑 保存完好
15 铁佛寺大殿 襄阳市襄城区惠民医院 365/365 清 庙宇/传统建筑 基本完好
16 戏楼
襄阳市樊城区牛首镇一中内 96/192 殿堂/传统风格 部分损毁
17 襄阳“古隆中” 襄阳市襄城区(襄阳城西十三公里处) 2740/2000 明清
殿堂/传统建筑 基本完好
18 襄阳谯楼
襄阳市襄城区南街 640/960 清 殿堂/传统建筑
基本完好
19 襄阳学宫大成殿 襄阳市第五中学 473/473 清 殿堂/传统建筑 基本完好
20 萧楚女烈士执教处 襄阳市襄城区卉木林巷(昭明小学内) 500/228 民国 殿堂/传统风格 保存完好
21 小江西会馆
襄阳市樊城区沿江大道 803/1270 清 殿堂/传统建筑 部分损毁
22 张公祠
襄阳市襄城区南门外(原市气象学校内) 111.15/111.15 清 庙宇/传统建筑
基本完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