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宗尹是中国历史上少见的年轻宰相(范宗尹32岁任宰相。见《宋史.范宗尹传》“近世宰相年少,未有如宗尹者”)。
范宗尹(1099-1136)湖北襄阳人。字觉民。年少笃学有才智,工于文辞。北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中进士,累迁侍御史、右谏议大夫(从四品)。靖康元年(1126年),主张割弃太原、中山、河间北方三镇(宋金议和)为言者所劾,罢归。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今河南开封),北宋亡,金立张邦昌为“张楚”皇帝,范宗尹官复原职。旋受张邦昌命为迎立康王赵构(即宋高宗)登基大使。建炎元年(1127年),出汴京任舒州(今安微潜山)知州,不久因任“张楚”伪职外放鄂州(今湖北武昌)安置。建炎三年(1129年),被召回任中书舍人,迁御史中丞,拜参知政事。其间,范宗尹支持吕颐浩“浮海避狄”之计,并与吕颐浩等人一起护驾宋高宗巡幸台州临海。建炎四年(1130年),授通议大夫、守尚书右仆射(宰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御营使。期间,曾上书建议恢复藩镇(设立镇抚使以代之)被采纳,宋高宗同意在与金、伪齐接壤的京畿东西、淮南、湖北等地陆续设置镇抚使,命主要由游寇、义军出身且割据一方的将领出任。让他们分区防守,各自为战,以拱卫王室。此外,范宗尹还改革军制,废除御营使司,以宰相兼御营使。绍兴元年(1131年)七月,遭侍御史沈与求弹劾,被罢相,改任为观文殿大学士提举临安洞宵宫。后出任温州知州。绍兴六年(1136年)寓临海,后随子迁居天台,得痢疾,服错药暴卒。其墓葬临海东塍云岩寺侧。《宋史》卷三六二有传。
值得一提的是,据说范宗尹与秦桧私交很好,及至秦桧自金国逃归,曾力荐其忠获朝廷重用。
南宋建炎四年(1130)十一月,与宋徽宗、宋钦宗一起被金人俘获的御史中丞秦桧自金国逃归(声称杀金人监者夺船逃回)被宋高宗接见时,提出“如欲天下无事,须是南自南,北自北”
的分治主张颇得宋高宗赏识,加之时任宰相范宗尹也力挺秦桧,宋高宗乃任命秦桧为礼部尚书。后宰相范宗尹因建议讨论宋徽宗以来赏罚不明等事来整顿吏治(以清除蔡京余党为由),因而激化了朝臣(各派系)之间的矛盾。据李心传编著《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42载:“时长卿等上书论范宗尹过失。诏责以中伤大臣,力肆诋毁。”高宗遂对其失望,于是“召江东安抚大使兼知池州吕颐浩赴行在,欲代范宗尹也”
,而善于见风使舵工于心计的秦桧也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挤兑范宗尹,云现在朝廷未稳,团结是第一位的,身居宰相之职,不能因个人恩怨非议同僚等等。绍兴元年(1131年)七月,宋高宗与大臣再度商议,范宗尹仍坚持己见,表示若此事半途而废,他将辞去宰相之职。其结果范宗尹下台。范宗尹罢相后的八月廿三日,秦桧以参知政事晋升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成为南宋朝廷宰相之一,秦桧走向权力巅峰。
南宋高宗朝的宰相、执政像走马灯一样不停地更换。史载高宗执政三十六年,所任宰相十五人(李纲、黄潜善、汪伯彦、朱胜非、吕颐浩、杜充、范宗尹、赵鼎、张浚
秦桧、万俟卨、沈该、汤思退、陈康伯、朱倬),有的因为误国(如黄潜善、汪伯彦),有的因为要替赵构顶罪(如朱胜非、吕颐浩),有的因叛国投敌(如杜充)……唯有秦桧任相最久,两居端揆近十九年。其中独相十七年,直至病危致仕,颇令人深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