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湖北阳新县浮屠镇玉堍村有李蘅石故居。
故居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占地面积1380平方米,坐东朝西,为砖木结构,建筑面积有过堂、正堂、祖堂、厢房等680平方米居室;有供管家、佣人、厨师用700平方米次间。室内结构精巧,皆以间距对称木柱为支点;横梁大小一致,以匀称弧形木料承力。过堂以雕刻的门板间隔。门框户扇精雕细刻,彩绘金描。大门上槛石雕横匾刻“光禄大夫”四字。该豪宅集实用与观赏为一体,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据《湖北省志人物志稿》记载:李衡石(1838—1922)清代湖北兴国州(今阳新县)人。原名均善,字守吾,号甲侯、滋森。曾游太学,任县丞。后投左宗棠部金顺营(金顺即金忠介。曾任宁夏将军、乌鲁木齐都统、伊犁将军),历保道员,暑吉昌县,赏戴花翎。清光绪四年(1878年),大将左宗棠率清军在新疆喀什击败陕甘回民起义首领之一白彦虎部,白彦虎(又名白素。穆罕默德·阿尤布)逃向沙俄控制下的布鲁特地区(今属吉尔吉斯斯坦)。左宗棠委派甘肃题奏道观察使李蘅石和噶尔萨巴图鲁提督军门殷国卿去交涉。李衡石受命后带着通司(翻译)十余人前往。在新疆什坎小镇,见到沙俄驻伊犁总督高佛满,便对其讲明索取伊犁(伊犁地区是在1871年中国西北边疆内乱期间被沙皇俄国借口“代守”出兵侵占的)和白彦虎之事。高佛满陈述此事必须奏明沙皇,李衡石则要求备文赴莫斯科。俄方一意款留,并许诺即日奏主。但两周过去了,未见俄方回音。李衡石责问高佛满。高佛满说:“白彦虎贵国罪定论死,我不忍受;伊犁,我代贵国守之有年,大费消耗,若能给银200万两,即奏国主交还。”李衡石以“中俄原有协约,中国罪人逃俄即应遣送。至于代守伊犁,贵国在伊犁每岁额外征收80余万白银,尚不足偿乎?!”高佛满无言以对。
翌日,高佛满派俄官迪哩雅复称:“我方军费实委难筹,求给银百万,即撤兵伊犁。”与此同时,清廷派吏部右侍郎、署盛京将军崇厚出使俄国交涉索还伊犁。但崇厚急于求成,一味退让妥协,擅自在俄签下屈辱的《里瓦吉亚条约》,仅收回伊犁九城,且中国还要支付500万卢布(约280万两白银)的所谓“代守费”等等。消息传来,举国同愤,清廷被迫判崇厚“斩监侯”,改派驻英法公使的曾纪泽兼任驻俄公使,赴莫斯科与俄国谈判改约。光绪七年正月二十六日(1881年2月24日)以支付900万卢布的代价终于达成《中俄改订条约》(即《中俄伊犁条约》)。并于同年十二月十九日(1882年2月12日))交割,俄军事占领长达十年之久伊犁回归。后白彦虎在今吉尔吉斯斯坦比什凯克病故。
为表彰李衡石的特殊贡献,清光绪钦加二品顶戴,赏正二品封典,特授李衡石新疆按察使,暑理承宣甘肃新疆布政使,统辖全省刑名,驿传事务,加三级,诰受光禄大夫。李衡石晚年辞官归里。1922年逝世。
距李蘅石故居150米有李氏宗祠。宗祠建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由李衡石捐款建成,占地面积1680平方米,主体建筑由戏台、看台、正堂、过堂、祖堂构成,进深五幢。另建正厅、义学、茶酒厅、碾房等860余平方米次间。祠内布局独特,从正门至祖堂全用青石铺地。前厅戏台用木板铺就,戏台前檐雕有五龙图,四周雕满云纹。戏台正上方的藻井描绘彩色的龙飞凤舞图案;檐角高高翘起。正堂中间的藻井,绘有八卦太极图案;两边厢房的木窗或雕或绘有花草图案。祠堂内16根大立柱,呈宝瓶状的基柱石,雕刻有精美的花鸟龙鱼等图案,大梁弯曲起伏,独具匠心。祠堂集公祠、义学、戏楼为一体。其风格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值得一提的是,李蘅石故居所在的玉堍村的“堍”字,从土从兔,音读tù。实为误读,应为“土”旁加一个“免”字,音读Wǎn,此字《康熙字典》有收录。“玉”即为“石头”,“堍”即为“村落”,意即像美玉一样的山村。另该村还有明代十八折井亦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