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壁山位于阳新县富池镇境内长江南岸。因孤峰突兀而立,临长江一面的悬崖状如刀劈似“半壁”,故名。海拔147米。长江水流经此处时江面陡然变窄(枯水季节仅宽500余米),犹如咽喉,古人称此为“楚江锁钥”,自古是兵家的必争之地。
1854年太平军阻击清军的著名半壁山之战就发生在此地。
1853年春,清廷为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派安徽巡抚江忠源率兵驻守半壁山。1854年10月,西征之太平军自天京(今江苏南京)溯江而上,克江西九江后扬帆上驶,直取半壁要塞,击溃江忠源万余部众,缴获其全部战船。太平军遂在山上结营垒5座,于长江江面横贯铁索3道、篾缆7道(系于半壁山崖下,勾连于对岸的广济田家镇),以防清军顺江东下犯天京。此时,曾国藩率湘军攻陷湖北武汉之后挥师东进,太平军的半壁山江防首当其冲。11月20日起,双方于半壁山进行了十分激烈的攻防战,23日,太平军秦日纲亲自督军二万,与罗泽南等部湘军再战,复大败,伤亡数千人,余部退至田家镇,半壁山随即失陷。湘军派百余人缒崖而下,将横江铁链砍断(悬挂于半壁山下的铁索虽被湘军斫断,但铁锚钩沉于江底。江心到北岸的铁索仍阻碍湘军水师前进)。此时韦志俊、石镇仑、韦以德等自安徽芜湖率援军赶到,24日配合秦日纲督军自田家镇分路渡江,进攻占据半壁山之湘军。临阵时,湘军李续宾手刃逃勇三人,以定军心,虽太平军连续三次进攻但都被湘军阻击。太平军陷入绝境,石镇仑、韦以德所部寡不敌众,二人阵亡。湘军翻身追击,太平军溃军回奔半壁山上,许多太平军将士从山上跳崖投江,另被砍杀者达千余人,因舟覆溺死者亦有千余人。《清史稿》描述该战,云:“死者万人,毁船数千,江水为之赤”。
半壁山失守后,太平军迅速在山下重结营垒。25日,太平军又将江中铁链钩联于南岸半壁山下。12月2日,湘军水师傍南岸急桨而下,直至铁链之前,“以洪炉大斧,且熔且椎,须臾锁断”(湘军水师船头置火炉,待炉火将铁索烧红,军士马上用铁锥、大斧将其锉断)。
太平军水师阵势遂乱,纷纷败退。3日,太平军秦日纲、韦志俊等放火自焚田家镇营垒,率领部属东退黄梅。至此,太平军苦心经营的田家镇、半壁山江防被湘军彻底突破。
战后不久,当地百姓将那些死难的太平军将士就地掩埋在半壁山西北边的山脚下,1883年由时任长江水师田镇营哨官(半壁山渡口哨所头目)的王文明立“千人冢”的墓碑并撰468碑文,此碑现存湖北省博物馆(拓片藏阳新县博物馆)。“千人冢”是迄今发现的最大规模的太平军墓地。
湘军为了纪念铁锁横江之胜利,啃下了这块硬骨头的湘军水师统领彭玉麟于咸丰四年(1854年)写下了“铁索沉江”四字,将其刻于半壁山北侧的摩崖石壁上。“铁锁沉江”高3.5米,宽1.5米,为楷体书写,直书,右侧还刻有“咸丰四年秋九月,善化(今长沙县)杨岳斌、衡阳彭玉麟率水师夺两岸炮台,八破横江铁索七焚贼船二千有奇。会长白塔齐布、湘乡罗泽南杀贼万人于此。”10年后的同治三年(1864年),湘军水师总兵丁泗滨又在东北侧石壁上再横书“东南半壁”四个大字,该摩崖面高1.5米,宽2.5米。光绪十年(1884年),中法战争时,总督张之洞在此布防,修筑五处“炮台”,引进了德国生产的旋转式大炮。由湘军水师改制为长江水师统领杨岳斌,在半壁山横书题写“楚江锁钥”四字,摩崖面高1.4米,宽4.5米,附刻小字:“光绪十年甲申春正月,湘阴左光培、许云发、衡阳魏纲奉命筹办江防,建筑炮台,南岸三座,北岸一座,十月而功成,谨志之以不朽。”(石刻拓片存阳新县博物馆)半壁山虽属当年清军将领彭玉麟、丁泗滨、杨岳斌等先后题镌,摩崖石刻和古炮台遗址仍依存可见,但却成为了太平军保卫这战略要地而浴血奋战的历史见证,成为长江沿岸一道历史景观。
太平天国古战场遗址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立有“太平天国军半壁山战场遗址及千人冢”的石碑。除此之外,半壁山残存三处炮台,两处在山脚,一处位于半壁山东面山腰。炮台分为两种形式,一种为圆形基座,内有扇形的凹槽,大炮可沿着凹槽调节约120°的射击角度,另一种则修成了一堵城墙,大炮安置于垛口,人置身掩体后面。正对此处的武穴田家镇对岸,亦有一处炮台遗址残存。它们都是1884年由湖广总督张之洞督建。古炮台系用石灰、糯米饭掺合堆筑而成。均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此外,抗日战争期间的1938年4月,国民政府第九战区第二兵团炮八团、炮十团、炮十四团和半壁山要塞守备队,在半壁山一线炮台布各种炮40门,重炮布于山之西侧,以控制田家镇。6月,国民政府军派遣第九十八军一九三师三八五旅旅长马骥率所部7200名官兵驻防半壁山。9月29日,日军台湾旅团波田支队、27师团、第9师团等部进攻富池口、半壁山要塞,虽中国守军顽强抵抗,但9月24日富池口要塞沦陷。29日,田家镇被日军攻占。10月4日,半壁山最终沧陷,三八五旅奉命撤离。此役抗日将士阵亡824人,伤278人。中国军队在田家镇、富池口、半壁山的阻击,迫使日军推迟了一个多月才占领武汉。
建有半壁山古战场遗址公园。面积1.2万平方米。主要景观有摩崖石刻、炮台遗址、地下防御工程遗址(中央军委令湖北省军区在此修建两处地下防御工程)、楚江亭、锁钥楼。其中最高处“锁钥楼”三层,一层建有半壁山古战场展览馆。
在半壁山还可观阳新邮电部干校和甘宁墓。
阳新邮电部干校
1970年在阳新马鞍山西侧建厂,起名5701(后来改为536厂),意思是五七道路上的第一个工厂。1971年底湖北干校开始陆续搬到河南明港,后又搬至河北固城,最后搬至北京小汤山,现为中国移动培训中心。校部驻扎在半壁山南麓。据《阳新县志》“大事记”载:“1969年,国家邮电部、电信总局1700人来县半壁山农场开办‘五七’干校。”所部分成15个连队,分布在从富池大闸至碧庄村方圆50多平方公里的荒野上,开荒种地。著名人物有党和国家领导人朱学范,邮电部长王子纲、侯德原、赵志刚、成安玉,邮电通信事业的奠基人、开拓者朱伯禄、秦寄萍等,邮票大师邵伯林、万维生、刘硕仁、许彦博等,著名专家学者张益唐、秦佑国、邵新、宋晓军等。又据《半壁山农场志》载,5月19日,邮电部在半壁山农场耕种面积5000余亩,新筑红砖瓦房36栋,总面积7600平方米;筑堆栈2栋战电力排灌站、自来水厂、养猪厂各1座,还新筑了病院、学校等。1971年12月,少部门职员留下开办“五三六厂”(该厂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电话机生产企业和中国最大的数控线切割机床生产企业),其它全数迁往河南确山。
附:“邮电部五七干校纪念馆”两层红砖瓦房该馆由原邮电部536厂的主设计师、中国著名建筑专家、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秦佑国亲自指导设计。纪念馆两层共四个展厅,分别为邮电部“五七”干校的背景介绍和基本情况主题展厅、生产生活情况主题展厅、名人记忆主题展厅、536厂主题展厅。展出了400多张珍的照片和近百件原物。
甘宁墓墓高2米,周长6米,墓前矗立着仿古6柱青石牌坊,石坊前有天然“甘泉”。甘宁为三国时吴国西陵太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