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彭鲁的博客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809

武穴:敢于直言的明代谏官吴亮嗣

$
0
0
   吴亮嗣(1572-1623年)湖北广济(今武穴)人。明代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进士。初任南充知县,因办事干练,升为兵科给事中。给事中又称六科给事中。《明史》记载:明制分设吏﹑户﹑礼﹑兵﹑刑﹑工六科,掌侍从、规谏、补阙、拾遗、稽察六部百司之事。有驳正制敕违失之权)官位(七品)虽低,但权力极大,仅次于替皇帝处理政务的内阁。故《明史.列传第六十七.邹智传》有载“天下事惟辅臣得议,惟谏官得言。谏官虽卑,与辅臣等。”
   吴亮嗣曾任谏官10年。其议事不避权贵,不畏内宦,敢于直言,曾多次上书讽谏时弊。据说因为品德不端或违法违纪者被他弹劾的大臣近十人。
  时明神宗朱翊钧怠于朝政(28年不上朝),不理政务,内阁仅一人主事(内阁首辅大臣先后为朱赓、叶向高),六部仅剩赵焕一人掌吏部事,以致于数千人在京中等待赴任。万历四十年(1612年),朝廷委派尚书舒应龙守边,吴亮嗣上书言其衰老不能胜任。又弹劾内监桂茂杖杀四品武官;揭发税监高寀(宦官)在福建广东横征暴敛,激起“民变”;万历皇帝乃下旨将高寀召回。此外,还奏劾杨镐以兵部右侍郎经略辽东时,与辽阳总兵刘綎不和,导至萨尔浒一役中刘綎战死;及至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熊廷弼以兵部右侍郎代杨镐经略辽东,因户科给事中姚宗文诋毁去职,吴亮嗣及时疏理熊廷弼冤案,使熊廷弼复出,再任辽东经略。
  天启元年(1621年)吴亮嗣升任太常寺少卿转中宪大夫。时朝廷党派林立,朋党之争愈演愈烈,主要有东林党(源于江苏无锡东林书院。创始人为顾宪成与高樊龙)、浙党(以内阁辅臣浙江人沈一贯、方从哲和给事中姚宗文)、楚党(楚党领袖是给事中官应震、吴亮嗣、田生金,党徒主要有田一甲、徐绍吉等,均系湖广人)、齐党(以给事中山东人亓诗教、周永春为首)、宣党(以宣城人汤宾尹为首)和昆党(以昆山人顾天峻为首)及阉党(宦官魏忠贤)等派系,这些朋党致力于争权夺利,互相攻讦。其中以东林党人势力最为强大。起初乃是东林党与齐、楚、浙三党之争,后来则演变为东林党与阉党之争。到明熹宗天启年间,东林党人得势,浙、昆、宣各党派受到排斥。于是,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宦便与浙、齐、楚、宣、昆各党中的一部分人结成联盟,被东林党称为“阉党”,形成了直接对抗。天启三年(1623年),东林党人赵南星任吏部尚书,利用其主持每六年举行的一次“京察”(考核京官的制度),力斥齐党(亓诗教、赵兴邦)、楚党(官应震、吴亮嗣)四人“先朝结党乱政”,议当罢黜。同年十二月吴亮嗣被逐回籍,年底卒于家。
  期间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长江发洪水,黄(梅)广(济)大堤溃口,时任兵科给事中的吴亮嗣给万历皇帝上《论荆楚水灾疏》中描述惨状,为此朝廷下拨赈灾款救灾。天启三年(1623年)广济发生旱灾,吴亮嗣捐安家费白银3000两赈灾。
  吴亮嗣著有《海愁集》《庚辛游》《入蜀吟》《燕台杂咏》《师白斋集》、《疏草资暇录》等书。
  今武穴市花桥镇仙人坝水库(今称仙人湖)葫芦山下原有吴亮嗣墓。该墓地神道长百丈,两旁植有柏树,还配有石牛、石马各36匹。今已没于水。
知识链接
在明史中,万历朝及万历以后有三个不同的“楚党”,最为人所知的当然是跟“清流”东林党相对立的“楚党”,以给事中湖广(今湖南湖北地区)人官应震(黄州人)、吴亮嗣(广济人)、黄彦士(黄陂人)、田金生(麻城人)为首,他们在史书中的形象很负面,被视为奸邪之辈;其次便是南明永历朝廷的“楚党”(楚党幕后人物为瞿式耜和李元胤,称之为楚党是因为出头露面的袁彭年、丁时魁、蒙正发都是湖广人),他们结党打击政敌,完全不顾江山的危亡,形象也是负面的;最后一个“楚党”便是张居正执政时期的楚党,这一楚党在史书中也基本为负面形象,多认为这些楚党成员是张居正打击政敌的工具。主要成员有内阁次辅吕调阳(大冶人)、封疆大吏方逢时(嘉鱼人)、四川巡抚曾省吾(承天人)、工部尚书李幼孜(应城人)、浙江巡抚谢鹏举(蒲圻人)、福建巡抚耿定向(黄安人)、仓场总督汪宗伊(崇阳人)、锦衣卫指挥室使刘守有(麻城人)等人。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809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