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彭鲁的博客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809

长江干堤之黄广大堤的前世今生

$
0
0
    黄(梅)广(济)大堤位于长江中游下段左岸(北岸)的湖北黄梅、武穴境内。全长87.34千米,其中黄梅县境内长58.865千米;武穴市境内长度为28.475千米。为长江二级干堤(长江干堤分一二三四级)。
   黄广大堤兴建于明代永乐二至四年(1404-1406年)。具体走向为上起广济(今武穴市)盘塘,经武穴、龙坪至黄梅县蔡山孔垄,然后沿驿路堤至清江镇(今小池镇东)、段窑止。该堤曾于明隆庆五年(1557年)、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及清乾隆、同治年间修缮加固。1997-2007年再次修缮,现堤高27米。
   其中黄广大堤黄梅段是在明初蕲春人康茂才(1315—1370)任都水营田使时所督修康公堤的基础上重修的。据《黄梅县志》记载:堤自广济县(今武穴市)界牌石入黄梅县蔡山地段,经保赛口、凉亭口、丁家口、商家口、沙湾口(俗称五口堤),外为黄泥口塘,至新开地段为潘兴口,外为余家汇塘,因地势低,距江近,最险要。堤内有何家口月堤、解家口月堤帮护。至德化何家堡经蕲卫王家口入黄梅谢滩的马路口、再过蕲卫沈家口又入黄梅梅家口,再下为胡家口、杨家口、汪家口、金家口、刘左口、正港口、董家口(俗称七口堤)入安徽宿松界。共滨长江百余里。”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洪水泛滥,江堤溃口数十处,黄梅知县桂生芝重新堵口复堤,当地人称之为“桂公堤”。清顺治六年(1649年),黄梅人石镇国(曾任浙江杭严兵备副使)又督建了段窑堤(今黄梅县刘佐乡段窑村)。又称石公堤,亦叫断腰堤,即桂公堤之尾也(见《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自清代乾隆年间开始,黄梅堤段曾几建几溃,为此又先后修建了初公堤,封郭洲堤等。
   黄广大堤武穴段,最初称青林堤。系截断利水经青林口注入长江所筑的堤(《寰宇记》误将“利水”注作“刊水”,故武穴又称“刊江”),因青林口一带为一处大深潭(系古江激流冲蚀而成,水深约30米),乃随地势将江堤筑成倒置的凹形堤,称之为“穴儿下”堤段(当地人俗称“弯月堤”)。清咸丰三年(1853年),青林堤段溃口,当地贡生张庭献呈文,请求在青林口(即弯月堤凹口)两端填筑一条新坝,将“凹”字形江堤改直。及至水退后修堤加固,至咸丰十一年(1861)乃修成。据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广济县志.水利》载:“咸丰三年(1853年)穴下堤溃,冬月兴修改真君殿故堤基址,自西关坝经江防府署,穿正街筑月塘口,直接下港大堤。…(咸丰)十年,监生张迁献等禀请改筑于最险处,捐资修石工五十余丈(150米),县宪方公大湜详请奖给匾额。”因“凹”形堤(即青林江)两端被封死,所封在堤内青林江段成为一城中湖,因形如弯月,称之为“月塘”(古称青林湖,今称武山湖)。据清光绪十年(1884年)《黄州府志》引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广济县志•水利》载吴熊于撰《青林堤记》云,康熙二年(1663年),长江发大水,吴熊(广济人)随县令安璇(1661-1663)巡堤时,安璇询问青林堤由来,吴熊以“《水经注》青林口系青林湖水注江之口,《水经注》所谓刊水,右对马头岸。疑即今月塘。”答复道。 
知识链接
湖北境内的长江大堤包括荆江大堤(长182.35千米)、武汉江堤(长346.6千米)、黄石长江干堤(长28.27千米)、咸宁长江干堤(长105.788千米)、黄广大堤(长87.34千米)等。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809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