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难说武汉是一座城市,甚至叫一个城市,因为武汉实际上是由武昌、汉阳、汉口三座城市合并而来的。只不过这个“合”历史很漫长。
翻开武汉的城市发展史,得知武汉三镇在历史上形成的时序为江北(汉阳)先于江南(武昌),而汉口在明代以前,不过是毗连汉阳的一个水曲荒洲,因此明代以前的“武汉”乃是武昌、汉阳的合称。明宪宗成化二年间(1466年),汉水改道龟山北麓入长江,汉口始形成市集,万历年间已形成商埠。此后,虽居民日增,清初已是中国四大名镇(朱仙镇、景德镇、佛山镇)之一,但汉口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仍隶属汉阳县,故明时武汉仍是武昌、汉阳的合称。说白了武汉实际上应读作“武、汉”。
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三月汉口开埠,英租界建立。此后,德、俄、法、日租界相继建立,近代城市管理制度开始引入武汉。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时任湖广总督张之洞推行“湖北新政”,奏请阳、夏分治,汉口从汉阳县划出置夏口厅,至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先后修建汉口张公堤及武昌武金堤和武青堤后,才奠定武汉三镇市区发展的基础。
及至中华民国成立后,1913年4月23日湖北省改江夏县为武昌县,裁撤汉阳府留汉阳县,改夏口厅为夏口县,设江汉道,武昌、汉阳、夏口(汉口)三县归其管辖。至此,三镇鼎立,以武昌为湖北省省会。
因历史上一度将汉阳、汉口联称阳夏;将武昌、汉阳联称武阳,将武昌、汉阳、汉口联称武阳夏之故。
1923年设督办武阳夏三镇商埠事宜处,此举打破了武昌、汉口、汉阳三县各自为政,互不统属的格局,是武汉三镇联合立市的前奏。时北洋政府以三镇市政一体,撤并汉口商场督办处和武昌市政筹备处,设武(昌)(汉)阳夏(口)商场督办处(相当武汉市市长,汤芗茗任督办),为武汉近代市政机关的雏型。
1926年国民革命军北伐攻克武昌后,10月改夏口县为汉口市,刘文岛任市长。12月改武昌城区为武昌市,黄昌谷任市长。
1927年1月1日,国民政府自广州迁武汉,划为京兆区。4月将汉口市(含汉阳县城)与武昌市合并为武汉特别市,直属国民政府。此时,武汉才取得了作为政区、市区的称谓。1929年2月1日首次成立武汉市政府,委潘宜之为市长,这标志着市长制正式确立。此后,武昌、汉阳、汉口时分时合,1949年合武昌市、汉口市、汉阳县城(原汉阳县治所迁至蔡甸镇)为武汉市,政府驻地设汉口。至此,武汉三镇才名符其实地合而为一。
值得一提的是,因武昌是文化政治中心(清为湖广总督所在地,是典型的“省会”城市,文昌不武昌,武昌是与今鄂州市互换而来的),汉口是金融商业中心(曾有关租界,一度被誉为“东方芝加哥”);汉阳是制造业中心(汽车制造)。这样差异化发展注定武汉城市迥异。
更有意思的是,历史上既有武昌市、汉口市(汉口特别市),又有武汉市(有武汉特别市、中央直辖市和省辖市之分),导致武汉市市长的含金量有很大差异,因而市长的仕途大不相同。
一. 中华民国时期
附:武昌商埠局局长(1920-1923)
韩光祚 → 邓振玑 → 杨会康
督办汉口建筑商场事宜处督办(1913-1923) 杨度 → 张国淦 → 汤芗铭
督办武阳夏三镇商埠事宜处督办(1923-1926) 汤芗铭
武昌市政筹备处处长(1924)
杨缵绪
1.武昌市政厅市长(1926-1927) 黄昌谷
2.汉口市政委员会市长(1926-1927) 刘文岛 → 张笃伦(代)
3.汉阳市政委员会市长(1926-1927) (未任命)
附:武汉市政委员会委员(1927) 陈公博(常委) 李国暄(常委)吴实崇(即吴德峰,常委) 向忠发
陈友仁 苏兆征 何羽道 詹大悲 张国恩 郑慧吾 周星棠
武汉市政计划委员会委员兼常委(1927-1928) 周星棠 龚村溶 李翊东
武汉市政工程委员会委员(1928) 石瑛(主席) 严重 张难先 胡宗铎 孙绳 王恒
武汉市政委员会委员(1928-1929) 胡宗铎(委员长) 石瑛 陶钧 张难先 严重 孙绳 王恒 但焘 时功玖
4.武汉市政府市长(1929) 潘宜之 → 刘文岛(代)
5.武汉特别市政府市长(1929)
6.汉口特别市政府市长(1929-1931) 刘文岛
7.汉口市政府市长(1931-1932)
8.汉口特别市政府市长(1932)
9.汉口市政府市长(1932-1938) 何葆华 → 万声扬 → 吴国桢
10.武昌市政府市长(1930) 熊秉坤
附:武昌市政筹备处处长(1931-1935) 杨锦昱
武昌市政处处长(1935-1937) 杨锦昱 → 李捷才
11.武昌市政府市长(1937-1938) 杨锦昱
附:伪汉口区维持会会长(1938)(注:武汉沦陷,日军占领)
伪武汉治安维持委员会会长(1938-1939) 计国桢
伪武昌治安维持会会长(1938-1939) 杨缵绪
伪汉阳治安维持会会长(1938-1939) 张杏书 → 萧登云
12.武汉特别市政府市长(1939-1940)
13.汉口市政府市长(1940-1941)
14.汉口特别市政府市长(1941-1943) 张仁蠡
15.汉口市政府市长(1943-1945) 张仁蠡 → 石星川
附:武昌市政处处长(1940-1945) 刘立藩
16.汉口市政府市长(续)(1945-1949) 徐会之 → 晏勋甫
附:武昌市政筹备处处长(1945-1946) 杨锦昱
17.武昌市政府市长(1946-1949) 杨锦昱 → 蒋铭
附:武汉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 谭政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1.武汉市人民政府市长 吴德峰 → 李先念 → 王任重(代)
→ 宋侃夫
2.武汉市人民委员会市长宋侃夫 → 刘惠农
3.武汉市革命委员会主任刘惠农 → 方铭 → 王克文 → 刘惠农
4.武汉市人民政府市长 李任之 → 黎智 → 吴官正 →
赵宝江 → 王守海 → 周济 → 李宪生 → 阮成发 → 唐良智
一.中华民国
刘文岛
1926.10-1927.3 汉口市
黄昌谷 1926.12-1927.4 武昌市
张笃伦
1927年3-4月
汉口市代市长
潘宜之
1929年2-3月
武汉市
刘文岛 1929.4-1931.7 武汉特别市
汉口特别汉口市
熊秉坤 1930.8-9月
何葆华 1931.7-1932.4 汉口市
万声扬 1932年4-5月, 汉口市
吴国桢 1932.5-1938.10
1945年8月国民政府行政院电“以前汉口市长吴国桢另有任用,予以免职”。
杨锦昱 1946.10-1948.10 武昌市
张仁蠡 1939.4-1943.10 伪武汉特别市
伪汉口市为汉口特别市
石星川 1943.10-1945.8 伪汉口市
徐会之
1945.8-1949.2 汉口市
辜仁发 1948.10-1949.2 武昌市
晏勋甫
1949.2-5月 汉口特别市
蒋铭
1949.3-5月
武昌市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05 -
1952.02 吴德峰
1952.02 -
1952.12 李先念 兼市长
1952.12 -
1954.11 王任重 代理市长
1954.11 -
1956.12 宋侃夫
1956.12 -
1966.05 刘惠农
1968.01 -
1973.01 方铭 市革委会主任
1973.01 -
1977.11 王克文 市革委会主任
1977.11 -
1979.02 顾大椿 代理市革委会主任
1979.02 -
1979.12 刘惠农 市革委会主任
1979.12 -
1980.12 李任之
1980.07 -
1983.03 黎智
1983.03 -
1986.10 吴官正
1986.10 -
1997.01 赵宝江
1997.01 -
2001.12 王守海
2001.12 -
2002.04 周济
2002.04 -
2007.12 李宪生
2008.01 -
2011.01 阮成发
2011.01 -
至今 唐良智
武汉历任市长简介
刘文岛
(1893—1967)湖北广济(今武穴市)人。字永清,号尘苏。保定军官学校第一届毕业生,又先后以勤工俭学留学法国、日本,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和法国巴黎大学。
1926年7月任国民革命军第八军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10月出任汉口市长。1929年4月27日,国民政府改武汉市政府为武汉特别市政府,隶属行政院,刘文岛为市长。6月武汉特别市改为汉口特别市,任市长。1930年6月再次改称汉口市,任市长。1931年汉口市改为省辖市,调任湖北省政府委员兼民政厅厅长。1932年相继任中国驻德国和意大利公使,不久升任驻意大利大使,成为中国第一位驻外大使。1937年回国闲居,1967年6月11日在台北病逝。
黄昌谷(1889-1959)湖北蒲圻(今赤壁)人。字富廷,号贻荪。清末入天津北洋大学工科冶金班学习。1912年3月加入中国同盟会。1914年留学美国,入哥伦比亚大学,获硕士学位。1920年返国。1921年赴广州任孙的侍从秘书。历任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宣传委员、财政委员会委员,黄埔军校教官等职。1925年7月任广州国民政府监察院监察委员兼外交部秘书长。1926年北伐军进入武汉后,同年12月任武昌市市长。1927年4月武汉市政府成立去职。1928年11月7日任南京国民政府立法院立法委员。1929年5月任湖北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长。1930年2月,改任湖北省建设厅长,9月因经济问题被湖北省政府主席何成浚弹劾去职,并被通缉。此后,先后任过大冶钢铁厂、汉阳兵工厂总工程师,后赴广东中山大学任教。1949年去澳门。1951年7月去台湾。1959年12月6日在台北病故。
1959年病故。
张笃伦
(1894-1958)湖北安陆人。号伯常。早年入武昌陆军第三中学,加入同盟会。1911年辛亥革命时,任沪军都督府警卫司令;同年10月返武汉,任鄂军总司令部参谋,参加攻打汉口。1912年后,历任鄂军第五师副官长、晋北镇守使署少校参谋、山西陆军第一混成旅营长等职。1917年参加护法战争,任湖北靖国军第一军参谋长,后历任湖南援鄂军团长、广东海疆军旅参谋长、四川边防军高级参谋等职。1924年,赴粤晋谒孙中山。1926年参加北伐,北伐军攻占汉口后任汉口特别市公安局局长。1927年4月市长刘文岛逃沪,由张笃伦代理。1929年后,历任第五路军第九军副军长、军事参议院中将参议、蒙藏委员会委员、江西省第五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贵州省第五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等职。抗战时期,历任重庆行营办公厅副厅长、军委会委员长西昌行辕中将主任、川康经济建设委员会委员。1940年晋任陆军中将。1945年当选国民党第六届候补中央监察委员。抗战胜利后,任重庆市市长,后兼代重庆警备司令。1948年,任湖北省政府主席、华中“剿总”总司令部政务委员会委员。1949年任西南军政长官公署政务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同年到台湾。
1958年10月2日病逝于台北。
潘宜之
(1896—1945年)祖籍湖北广济(今武穴),出生于江苏南京。字祖义。毕业于南京陆军测绘学校。早年在福建民军张贞部当文书,累擢至团长,被保送进保定军校三期。1923年任福建民军总司令参谋长。1926年后历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秘书、北伐军东路军总指挥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1927年参与策划“四·一二”事变,后历任《中央日报》社社长。1929年1月任汉口市长,3月底因蒋桂战争随桂军败退到宜昌,遭蒋介石明令通缉。次年,阎锡山、冯玉样、李宗仁联合反蒋,任阎锡山的总部军政处处长兼交通司令。中原大战失败后,去英国就读于牛津大学。1934年回国,到广西任第四集团军总政处少将处长。1936年9月,晋升中将。1937年抗战爆发后,历国民党第五战区政治部主任、国民政府经济部常务次长、交通部常务次长、行政院参事等。1945年9月9日在昆明逝世。
熊秉坤
(1885-1969)
湖北江夏(今属武汉市)人。名祥元,字戴乾。1904年投湖北新军工程营后队当兵,后升正目。1911年加入共进会,任工程八营总代表、工程营革命军大队长。10月9日夜,率工程八营打响武昌起义第一枪,并迅即占领楚望台军械库。湖北军政府成立,任民军第五协统领,参加武汉保卫战。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任第三镇第五旅旅长。授陆军少将衔。1913年任江苏讨袁军参谋次长,事败,避走日本。翌年,加入中华革命党。秋,孙中山委以鄂中司令,回鄂组织讨袁军。后任广州大元帅府参军、中国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委员。1926年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参事。1929年4月任湖北省政府委员。1930年8月20日任武昌市市长,旋国民政府行政院废止武昌市政府。1949年后,历任湖北省人民委员会委员、湖北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全国政协委员等职。1969年5月31日在武昌病故。
何葆华
(1894—1951年)湖北黄冈(今属罗田)人。字鸳祈。1912年毕业于湖北省公立法政专门学校。1931年7月10任汉口市市长。1932年4月,因贪污导致汉口张公堤溃口被撤职。后闲居上海。1949年武汉解放后,任中南区法政委员会委员。1951年,被黄冈县政府处决。
万声扬
(1878—1940年)湖北黄陂(今属武汉市)人。原名午亭,字武定。1902年入东京宏文书院学习。1905年加入同盟会。1909年毕业回国,在武昌三道街成立数学研究所任所长。所著《中学适用算术新教科书》,为清末通用教材。1911年武昌起义后,历任湖北军政府顾问、政事部文书局副局长、编制部副部长、战时总司令部秘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后,任陆军部秘书。1915年在北京陆军大学、农业大学任教。1926年北伐军抵武汉,成立湖北政务委员会,万被任命为军政股长兼拆城办事处主任。1931年任汉口市市长。1938年武汉沦陷前夕,迁居重庆北碚。1940年秋病逝于重庆。
吴国桢
(1903—1984年)湖北建始人。字峙元、维周。1914年考入天津南开中学就读。毕业后考入清华大学。1921年毕业后,赴美国留学,先后获爱葆华州格林内尔大学经济学士学位,普林斯顿大学获硕士学位及政治系哲学博士学位。1926年回国,任国立政治大学教授,次年进入政界,任外交部特派员公署秘书兼交际科科长,后调外交部第一司副司长(帮办)及条约委员会委员。1928年到湖北,历任湖北省税务局长、汉口市政府参事、工务局长、土地局长、财政局长、湖北省财政厅长等职。1932年出任汉口市长,至1938年10月武汉沦陷为止。1939年出任重庆市长。1942年重庆大隧道惨案发生被免职。1943年任外交部政务次长,1945年任中国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1946年任上海特别市市长。1949年12月任“台湾省主席”兼“保安司令”、“行政院政务委员”。1953年4月辞职赴美国。受聘於《芝加哥论坛报》担任远东问题顾问。1954年被开除国民党党籍。1966年应聘美国佐治亚州萨凡那阿姆斯特朗大学任东方历史和哲学教授,直到退休。1984年6月6日因病在美国萨凡纳市去世。
杨锦昱
(1905-?年)湖北崇阳人。早年就读于湖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25年入广州黄埔军校第四期。曾任国民党湖北省党部委员、省党部整理委员会秘书等职。1936年任武昌市市政处处长。1937年任武昌市长。1938年10月武汉沦陷后去重庆,任蒋介石侍从室秘书、组长。1945年9月行政院令设武昌市,委杨锦昱任武昌市政筹备处处长。1946年10月10日,武昌市政府成立,任市长。1948年10月转任行政院辖市汉口市政府秘书长。1949年去香港。后不详。
张仁蠡
(1900-1951)祖籍直隶南皮(今河北宁津),出生于武昌城。字范卿,清湖广总督张之洞第十三子。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并在私立民国大学任教。历任湖北有奖债券局会办、湖北督军公署秘书。1926年任郾城县知事。1928年任永清县县长,后调任霸县县长。1932年任丰润县县长。1935年11月,伪冀东防共自治政府成立时,任民政厅长。在此前后,担任北平古学院常务理事兼总干事。七七事变后,闲居北平。1939年4月20日,伪武汉特别市政府成立,张出任市长。1940年主持重修长丰北垸,改称“小张公堤”。1940年3月,汪精卫在南京成立伪政府,张被任命为伪国民党中央委员。10月,赴日本参加东亚大都市联盟结成大会。1941年3月5日,伪中日文化协会武汉分会在汉口两仪街东亚花园举行成立大会,张任理事长。1943年3月13日,改汉口市政府为汉口特别市政府。1943年10月,伪汉口特别市改为省辖市,张转任伪天津特别市市长、华北政务委员会委员。1945年2月辞职,回北平寓所当寓公。抗战胜利后被捕入狱,判处无期徒刑。1951年“镇反”时被判死刑,在北京处决。
石星川
(1880-1948)湖北兴国(
今阳新)人。原名承楷,字敦人,号汉舫,别号参人。早年入湖北新军工程营,以成绩优异被选入武昌湖北武普通中学堂,任领班兼助教。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秋赴日本入振武学校,毕业后入近卫步兵第四联队,充士官候补生。期满入陆军士官学校步兵科。期间曾加入中国同盟会。1908年回国,任湖北陆军小学堂副监督。旋经陆军部铨选,充任奉天陆军陈宦部步兵第七十八标统带。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回鄂,被黎元洪任命为湖北陆军第一混成旅旅长。1912年获陆军少将衔,擢任第一师师长。次年晋陆军中将衔。1914年兼荆宜镇守使。1917年12月在黎(元洪)支持下树帜讨段(祺瑞),发起“荆襄独立”,任湖北靖国军第一军总司令。次年全国实行编遣,被迫交出军队。1923年2月任将军府平威将军。此间,与另外7位“空头将军”结纳成“将军团”,经营实业,先后创办武昌楚安公司、炭山湾煤矿、黄鄂轮船公司及承租湖北纱布丝麻四局、汉镇既济水电公司等。北伐战争后,长期寓居汉口日租界。1939年4月,应日本驻汉军特务部部长森皋的邀请,出任伪武汉特别市政府参议府副议长兼伪政务训练院院长。10月负责成立伪省政府筹备处。11月15日任伪“武汉参议府”议长。1940年5月任“中江实业银行”董事长、总裁。1943年10月,任伪汉口市市长。抗日战争胜利后,在肃奸中被捕入狱。1946年4月7日被湖北省高等法院判处死刑。后经国民政府参军长商震代为疏通改判无期徒刑。后病于武昌狱中。
徐会之
(1901一1950)湖北黄冈人。原名徐亨。1919年入武昌甲种工业学校和中法高等学校学习。1923年加入国民党。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6月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任黄埔军校教导团3营连队党代表。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成立,改任该军1师1团1连党代表。1925—1926年,充国民第2军骑兵第1旅及第2军第10师参谋,参加了北伐东江战役。1928—1930年任天津公安局特务大队长。1932年9月,蒋派徐任五十六师政训处长。1933年任军委会政训科长,后改派到安徽刘镇华总司令部任党政处长兼河南省经扶县县长。1935年调任安庆、芜湖市公安局长。西安事变后,调任西安行营政训处长。抗战爆发,赴庐山参加暑期训练团并担任第五大队教导员,撰写《民众训练须知》一书作为全民抗战总动员纲领性文件。由西安到保定授命组建保定行营政训处,任处长。1937年,参加保定、石家庄抗日战役。同年12月,保定失守,该行营退到郑州。次年5月,改为武汉行营,徐仍任政训处长兼政治总队总队长。1938年初,任军委会政治部第一厅第一处处长。7月,成立抗日第五战区,武汉行营政训处改为第五战区政治部,徐任政治部少将副主任,主持政治部工作并参加武汉外围会战。年底,调任川鄂湘黔边区绥靖公署政治部中将主任。1940年初,调任桂林行营政治部副主任,参加了南宁、昆仑关会战。旋即升任第四战区政治部主任,同年8月兼任第四战区特别党部书记长。后赴重庆,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第二厅厅长。次年,由重庆到老河口,任第五战区政治部主任兼第五战区特别党部书记长,后兼青年团第五战区支团部筹备主任,1942年后,调任湖北第五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专员兼襄樊保安司令。1943年,任湖北省政府委员兼鄂北行署主任,兼战时青年训练团鄂豫分团主任,参加鄂北会战。同年获忠勤勋章。抗战胜利后,1945年9月12日由国民政府行政院任命为汉口市市长,直至1949年2月,徐辞职经李宗仁代总统任命为“总统府上将参军”。1950年11月经香港去台湾,于1951年11月遭台湾当局杀害。1985年,徐会之被国家民政部追认为革命烈士。
蒋铭
(1907-1966)湖北天门人。字晓海。早年入武昌模范小学学习。1925年加入中国国民党。后考入北京法政大学。北伐军攻占武汉后,回乡任国民党天门县党部执行委员。后入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学习,任国民党特别党部常务委员、执行委员。1927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5月参加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学生军西征讨伐夏斗寅部。七一五事变后随学生军开赴广州,至南昌因患伤寒离队回汉,任中共汉口硚口区委书记、天津河北区委书记、唐山市委书记,1931年被捕入狱。1934年化名“张国光”刊登脱党启事出狱,任北京《晨报》助理编辑。同年冬回汉,参加军事委员会政训处办的政训班学习。次年任汉口《扫荡报》副刊编辑、外勤记者,并加入复兴社。1936年任中央军校武汉分校政治教官,抗战爆发后任军政部第2补训处少将政治部主任,1940年10月任湖北省荆门县县长兼荆、当、远三县抗日游击指挥官,1942年被解职,后任《武汉日报》总主笔,1944年任湖北省利川县县长。抗战胜利后调任湖北省宜昌县县长,后升任湖北省第6区(宜昌)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1948年11月任湖北省设计考核委员会委员,同年与中共取得联系,1949年3月1日任武昌市市长,4月兼任鄂东南行署副主任,5月在武昌参加起义。后历任武汉市人民政府民政局民政科长,武汉市救济分会秘书长,红十字会武汉分会常务理事。1966年因受不公正处理而自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平反。
辜仁发
(1890--1966)湖北安陆人。字达岸。1908年赴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11期炮科学习,1911年在日本加入同盟会,同年以日本振武学校学生身份回国参加武昌起义,任武汉革命军战时总司令部参谋,1915年任中华革命军炮兵团长,在山东参加反袁战争,1917年在山西协助阎锡山开办军事学校,1918年秋任山西学兵团干训队第3队队长,1919年任学兵团3营营长,1924年9月任晋军炮兵团团长,10月任晋军第9旅18团团长,1928年2月任国民革命军第3集团军炮兵前敌总指挥兼炮兵1团团长,参加北伐,6月任第3集团军总部参谋处长,1929年1月任国军编遣委员会第3编遣区副主任,1930年任反蒋联军第3方面军炮兵司令部副司令兼炮兵1旅旅长,参加中原大战,1931年11月任国民政府参军处中将参军,1933年7月任湖北省第3区行政督察专员兼蕲春县县长,10月调任江苏省民政厅厅长,1934年去职回武汉赋闲,1937年2月任陕西省政府秘书长,并任西北行营中将高参,1941年7月兼任陕西省政府委员,1944年离职闲居重庆,1946年任重庆市政府秘书长兼设计委员会副主任,1948年4月任湖北省政府委员兼武昌市市长,1949年2月去职。后任湖北省人民政府参事,民革湖北省委委员,中苏友协武汉分会副会长。1966年8月18日在武昌病逝。
晏勋甫
(1893一1961)湖北汉川人。1910年在南京陆军第三中学肄业时加入中国同盟会。武昌首义时,与部分同学返鄂参战。1912年回校复学。后升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旋升北京陆军大学,1919年毕业。历任国民革命军前敌总指挥部参谋处长、第八军第二师副师长、湖北省政府委员、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南昌行营第二厅厅长、军事委员会委员长武昌行营参谋处处长等职。1936年11月,授陆军少将军衔。1938年3月晋升为陆军中将。抗日战争时期,任第一战区长官司令部参谋长、军令部第四厅厅长。1946年5月,调任国防部测量局局长。1947年退役。1949年2月16日,出任汉口市市长。5月武汉解放后,立即向新成立的武汉市人民政办理移交手续。旋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兼武汉市人民政府参事室主任。1950年任民革武汉市分部筹备委员会委员。1956年当选民革武汉市第二届委员会主委和第三届民革中央委员会委员。1961年病故。
吴德峰
(1896-1976)湖北保康人。原名吴士崇,字德峰,曾用名吴铁铮、铁峰、戚元道。1924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夏加入中国国民党,当选为国民党湖北省党部执行委员兼工人部部长、军事部部长。曾任中共湖北省委代理军委书记等职。1948年11月至1949年5月任中共郑州市委书记、中共河南省委常务委员。1949年5月至1952年2月任武汉市第一任市长。1954年10月起,先后任国务院第一办公室副主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等职。1976年12月11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李先念
(1909-1992)湖北黄安县(今红安)人。1927年11月参加黄麻起义,12月入党。1928年秋参加红军,1931年10月任红4方面军11师33团政委。1932年7月任红11师政委。1933年7月任红30军政委。1934年1月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执行委员会委员。1935年3月长征。1936年11月任西路军军政委员会委员。1941年2月任新4军5师师长兼政委。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共湖北省委书记、湖北省人民政府主席、湖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共武汉市委书记兼市长、中共中央中南局副书记、中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兼财政部部长等职。1983年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1988年4月当选为第七届全国政协主席。1992年6月21日逝世。
王任重
(1917-1992)河北景县人。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1冬在景县乡村师范学校读书时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中共景县县委委员,河北省泊镇区委委员,津南工委委员,曾在延安中共中央党校学习。1938年后,历任中共冀南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冀南五地委书记,冀南区委组织部、宣传部部长。1943年后,任中共冀南区委常委、副书记,冀南行署副主任、主任。1949年5月,任中共湖北省委常委、省人民政府副主席。1954年后,任中共湖北省委第一书记兼武汉军区第一政治委员,政协湖北省委员会主席。1958年5月,增补为中共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文化大革命”中,受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迫害,被关押。1978年恢复工作,任中共陕西省委第一书记,同年底,任国务院副总理。1980年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长,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1988年3月至1992年任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是中共第十一、十二、十三届中央委员。1992年3月16日逝世。
宋侃夫
(1909-1991)江西萍乡人。1925年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次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十二纵队及江汉军区政治部副主任,中共沙市市委书记,1954年至文革前,历任武汉市委常委、副市长、市长、市委第一书记、湖北省委常委、中共湖北省委书记处书记。1973年任湖北省委书记,后当选为全国总工会副主席。1991年在武汉逝世。
刘惠农
(1912-1997)江西万载县人。又名卢庆昌,曾用名卢敬昌。1926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8年12月转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6月参加红军。1934年8月任红三军团卫生部部长。1936年2月任红一方面军卫生部政治委员。1954年后任武汉市副市长、市委第三副书记。1956年任武汉市长。文革后,历任中共武汉市委常委、湖北省委常委、武汉市革委会主任、武汉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湖北省顾问委员会副主任等领导职务。1997年在武汉逝世。
方铭
(1921-1981)浙江宁波人。1938年2月参加工作。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黄桥决战、淮海战役等许多著名的战役。1964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任空降兵军长,武汉军区空军副司令员兼空降兵军长。1968年1月至1973年1月任武汉市革委会主任。1971年任中共武汉市委第一书记。1981年在武汉病逝。是中共第九届候补中央委员。
王克文
(1917-1993)山西沁县人。1938年2月参加工作。同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5月,任湖北省人民政府财政厅副厅长。1952年调任武汉市政府秘书长、副市长、市委书记处书记。1973年1月,任武汉市委第一书记、市革委会主任。1978年,先后任中共山西省委书记、省革委会副主任、省委副书记等职。1986年4月,任湖北省顾问委员会常务副主任。1993年在武汉病逝。是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委员。
李任之
(1919-1983)广东东莞人。原名李包吉。1937年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193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2年1月任安徽省委委员。1956年,任安徽省委副书记。1972年2月,从安徽省调任中共湖北省委书记兼中共武汉市委第一书记、市长。1983年2月28日在武汉病逝。是中共第七届、第十一届中央委员。
黎智
(1922-2001)湖北浠水人。1980年7月至1981年3月任武汉市代市长;1981年3月至1983年3月任武汉市长。历任来凤县委、利川县委组织部长,陕甘宁边区吴堡县委宣传部部长,天津青委副书记。武汉解放后,历任武汉青委副书记、团市委书记、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委秘书长、市经委主任等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历任中共武汉市委副书记、副市长,市委书记、代理市长、市长,市委副书记兼市体改委主任,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党组书记等职。2001年在汉逝世。
吴官正
(1938-)江西余干人。1983年3月至1986年10月任武汉市长。清华大学研究生毕业。1968-1982年任武汉市葛店化工厂技术员、车间主任、厂党委委员、市科委副主任、市革新改造挖潜指挥部副指挥长兼办公室主任等职。1982-1986年分别任中共武汉市委常委、市委书记(当时设有第一书记)、市长。1986-1995年任中共江西省委副书记、代省长、省长。1995-1997年任中共江西省委书记。1997年任中共山东省委书记,2002年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兼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是第十二届中央候补委员,十三届、十四届、十五届、十六届中央委员,十五届、十六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十六届中央政治局常委。
赵宝江
(1941-)
山东烟台人。1986年10月至1987年3月任武汉市代市长;1987年3月至1997年1月任武汉市长。196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后入伍在工程兵部队从事技术工作。转业后,历任武汉市建筑设计院技术员、副主任工程师、副院长、院长,市规划局局长、党组书记,市城建委副主任,中共武汉市委常委、秘书长,武汉市人民政府常务副市长、代理市长。1987年3月起任中共武汉市委副书记、市长。1997年任建设部副部长。
王守海
(1943-)吉林公主岭人。1997年1月至3月任武汉市代市长;1997年3月至2001年12月任武汉市长。吉林工学院化工系毕业,中央党校研究生。1968年3月至1985年,先后任武汉市化工局技术室副主任,市化工医药局副局长、党委委员等职。1985年7月至12月任中共武汉市委秘书长。1985年12月至1995年11月任中共武汉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市委副书记等职。1995年11月至1997年1月任湖北省副省长。1997年1月任武汉市委副书记、代市长。1997年3月至2001年12月任武汉市市长。2002年2月当选为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周济
(1946-)上海市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970年3月毕业于清华大学精密仪器专业。1978年9月至1980年8月就读华中理工大学机械系研究生。1980年9月至1984年3月,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留学,获纽约州立大学博士学位。曾任华中科技大学校长。1999年12月任湖北省委常委。2000年1月任湖北省委常委、省科技厅厅长、党组书记。2001年12月任省委常委、武汉市委副书记。2002年1月14日当选武汉市市长。2002年4月任教育部副部长、部长。2010年6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长。是中共第十七届、十八届中央委员。
李宪生(1954-)山西阳曲人,出生于湖北武汉。1970年12月参加工作,197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7年考入湖北大学(原武汉师范学院)政治系学习。历任武汉市汽车工业公司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武汉市委组织部副部长;青山区委书记;武汉市广播电视局局长、武汉市委宣传部部长。1992年12月至1999年8月任武汉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工委书记、管委会副主任,副市长。1999年8月至2002年4月,任十堰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2002年4月至2007年12月,任武汉市委副书记、代市长、市委副书记、市长。
2008年1月任中共湖北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2011年12月任中共海南省委副书记。是中共第十八届中央候补委员。
阮成发
(1957-)湖北武汉人。1975年9月参加工作。1982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02年12月至2004年9月任襄樊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2004年9月至2007年7月任湖北省副省长、省委常委。2007年12月至2011年1月任武汉市委副书记、代市长、市长。2011年1月任中共湖北省委常委,武汉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唐良智
(1960-)湖北洪湖人。1979年9月在华中工学院固体电子学系固体电子专业学习。1982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3年8月参加工作。2007年6月至2008年2月任襄樊市委副书记,代市长、市长。2008年2月至2011年3月任襄阳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2011年2月起任武汉市市长。
知识链接
武汉建市沿革:
1912年
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同月夏口厅改为夏口县。
2月湖北省临时议会(议长刘心源)议决致电南京临时参议院,力争建都武昌。7月1日,湖北实行军民分治,刘心源任湖北民政长(相对于省长)。
1913年
4月23日湖北省改江夏县为武昌县,裁撤汉阳府、武昌府;设江汉道,主官为“道尹”,武昌、汉阳、夏口(汉口)三县归其管辖。武汉三镇首次辖于省下同一地方行政区域。
1916年
7月6日,黎元洪令改各省督理军务长官为督军,民政长官为省长。王占元任湖北督军,范守佑任湖北省长。21日范病逝,24日由王占元兼任湖北省长。
1917年
3月18日,湖北省奉命接收汉口德租界,改名为特别区。
8月14日,设立汉口特别区市政管理局,以汉口警察厅厅长周际芸兼局长。
1923年
督办汉口建筑商场事宜处扩大为督办武阳夏三镇商埠事宜处,北洋政府委汤芗铭任督办。此举打破了武昌、汉口、汉阳三县各自为政,互不统属的格局,是武汉三镇联合立市的前奏。
1924年
湖北省在武昌设市政筹备处。时北洋政府以三镇市政一体,撤并汉口商场督办处和武昌市政筹备处,设武(昌)(汉)阳夏(口)商场督办处(相当武汉市市长,汤芗茗任督办),为武汉近代市政机关的雏型。
1926年
9月国民革命军北伐占领汉口、汉阳。
10月7日汉口市政府成立,刘文岛任市长。10日北伐军攻克武昌城。武昌、汉口、汉阳成为广州国民政府统辖地域。11日湖北省政务委员会委任江董琴署理武昌县长。20日汉口市政委员会成立,汉口市直属于湖北省政府,不入夏口县行政范围,市长由国民政府任命。这是武汉历史上第一个比较完备且付诸实施的现代城市市制。
12月武昌市政厅成立,黄昌谷任武昌市长。
1927年
1月1日,中央临时联席会议宣布,国民政府在汉口开始办公。国民政府命令将武昌、汉口、汉阳三镇合为京兆区,定名“武汉”,作为临时首都。武汉三镇组成武(昌)(汉)阳夏(口)市政管理委员会。
4月16日武昌市政厅撤销,武汉市政委员会成立。经国民政府任命的陈公博、苏兆征、陈友仁、吴士崇、何羽道、詹大悲、李国瑄、向忠发、张国恩、周星棠、郑慧吾共11个武汉市政委员会委员,不设市长,在原汉口市政委员会旧址汉口慈善总会宣誓就职。16日原汉口市政府及武昌市政厅撤销。18日正式成立武汉市政府,票选陈公博、李国瑄、吴士崇为市政委员会常务委员。管辖武昌、汉口、汉阳三镇。这是以武昌、汉口、汉阳为管辖区域的三镇合一的市政府第一次成立。
8月19日,武汉国民政府发表迁都南京宣言。
10月南京国民政府以桂系李宗仁为首的西征军到汉,武汉市政委员会结束。
12月湘鄂临时政务委员会接收并改组武汉市政府为武汉市政计划委员会。武汉市政委员会撤销,武汉市政计划委员会成立,龚村溶、周星棠、李翊东3人任常委。
1928年
5月27日湖北省政府改组武汉市政计划委员会,设立武汉市工程委员会,内设总务、工程、拆迁三处。武汉市政计划委员会撤销,武汉市政工程委员会成立,石瑛任主席。
11月1日,武汉市政工程委员会撤销。武汉市政委员会组成,胡宗铎任委员长。
1929年
2月1日湖北省政府改组武汉市市政委员会,正式成立武汉市市政府,采市长制,委任潘宜之为市长接收办理。这标志着自1927年武汉市政府成立以来的委员制时代从此结束,市长制正式确立。
4月5日,蒋介石的中央军接收武汉,27日改武汉市市政府为武汉特别市政府,直隶于国民政府,即以武昌、汉阳、汉口为特别市区域,任命刘文岛代理武汉特别市市长。
6月11日,国民政府改武汉特别市为汉口特别市(辖汉阳城区),市长刘文岛。21日,湖北省政府组建武昌市政委员会。时武汉三镇时分时合,处于时而直辖、时而省辖时而市辖以及时而县辖的混乱体制之中。
7月武汉分设汉口市(后一度为特别市)、武昌市和汉阳县、武昌县。30日,裁撤夏口县,原夏口县辖区分别划归汉口特别市和汉阳县。
1930年
4月5日,省市两府联席会议决定将汉阳城区划归汉阳县管辖。
6月20日国民政府令汉口特别市改称汉口市。
7月6日国民政府定汉口市直隶行政院。
1931年
4月武昌市政委员会改为武昌市政筹备处。
6月月底改汉口特别市政府为汉口市政府,隶属湖北省。
7月10日,湖北省政府任命何葆华为汉口市市长。
1932年
4月汉口市改为汉口特别市,隶行政院,万声扬任市长。
7月,复改为省辖市。
10月湖北省政府免去万声扬汉口市市长职,由吴国桢接任。
1936年
6月15日国民政府任命吴国桢为汉口市市长。
1937年
11月20日南京国民政府发表迁渝宣言。在此前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国民党中央党部,政府的外交、财政、内政等部,以及国民党的军政首脑迁驻武汉。
1938年
10月21日湖北省政府迁宜昌,后迁恩施。25日中国军队撤离武汉。夜,日军进入汉口。次日,武昌陷落。27日汉阳陷落。
11月26日伪武汉治安维持委员会成立,计国桢任会长。
1939年
1月25日伪武昌治安维持委员会成立,会长杨缵绪。
4月20日伪武汉特别市政府成立,张仁蠡充任市长。设“武昌办公处”,黄锡龄任处长。
1940年
10月伪武汉特别市改为汉口市,隶伪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武昌、汉阳划归湖北省。
12月,伪湖北省政府在武昌城区设武昌市政处,处长刘立藩。后伪国民政府又将汉口、武昌分治。
1941年
3月伪汉口市改称汉口特别市。
1943年
10月19日,伪汉口特别市改称汉口市,隶属湖北省,石星川任市长。
1944年
12月18日美国援华空军出动战斗机、轰炸机200余架对武汉进行轮番轰炸。大轰炸后,伪湖北省政府一度迁往黄陂,伪汉口市政府暂迁黄冈仓子埠。
1945年
8月14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12日国民政府新任命的汉口市市长徐会之抵汉。次日,接收伪汉口市政府。18日下午3时,第六战区在汉口中山公园举行受降典礼。
10月1日汉口市政府正式成立,隶属湖北省。同日武昌市政府成立,市长杨锦昱。汉阳城区划归武昌市管辖。第六战区长官司令部公布逮捕武汉地区汉奸200余人名单,并将伪武汉绥靖公署主任叶蓬、伪汉口市市长石星川等57名汉奸收监。
1947年
6月7日,国民政府明令,改汉口市为行政院院辖市。
1948年
5月武昌市长杨锦昱去职,原重庆市政府代理秘书辜达岸继任武昌市长。
11月武昌市市长辜达岸去职,遗缺由蒋铭接任。
1949年
2月4日,汉口市市长徐会之辞职。13日晏勋甫接任市长。
5月16日、17日汉口、汉阳、武昌相继解放。22日成立武汉市军事管制委员会,谭政任主任,陶铸任副主任。24日武汉市人民政府宣告成立,划原汉口市、武昌市及汉阳城区为管辖区域,吴德峰任市长,周季方任副市长。武汉三镇市政实现统一。
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0年
2月,武汉市为中央直辖,由设在汉口的中南军政委员会代领。
1951年
6月23日,武汉市第二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第一次会议召开,代行地方人民代表大会的立法权,选举市政府的主要领导人。
11月,中南军政委员会撤销,武汉市仍为中央直辖,由中南行政委员会代领。
1954年
6月19日,中南行政委员会撤销,武汉市改由湖北省辖。8月市人民政府改称市人民委员会。
1955年
1月武汉市人民政府改称为武汉市人民委员会。
1966年
武汉市人民武装部组建的抓革命促生产办公室(后改为抓革命促生产一线指挥部)成为全市的行政领导机关。
1968年
1月20日,武汉市革命委员会成立,成为武汉市党政合一的最高领导机关。
1979年
12月16日,撤销武汉市革命委员会,改称市人民政府至今。
武汉市历任市委书记:
书 记
任职时间
备注
张平化
1949.05.18-1954.06
张平化
1954.06-1955.09
市委第一书记
宋侃夫
1955.09-1968.1
市委第一书记
方 铭
1968.01-1971.02
党的核心小组组长
方 铭
1971.02-1973.01
市委第一书记
王克文
1973.01-1977.11
市委第一书记
顾大椿
1977.11-1979.02
代理市委第一书记
李任之
1979.02-1980.12
市委第一书记
王 群
1980.12-1987.08
市委第一书记
郑云飞
1987.10-1991.10
钱运录
1991.10-1998.12
罗清泉
1999.01-2002.10
陈训秋
2002.10-2005.05
苗 圩
2005.05-2008.03
杨 松
2008.03-2011.01
阮成发 2011.01-
至今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