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
屈原(约前340年—约前278年)战国时代楚国人。名平,字原,又名正则,字灵均。据说曾任楚国左徒、三闾大夫之职,后因遭谗蒙陷流放江南。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拔郢,其忧愤交加,在汨罗江投江自沉。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确定屈原为世界文化名人。其代表作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
关于屈原的史料,先秦文献除屈原作品外,绝无屈原事迹的记载,而最早提及屈原其人的是西汉贾谊《吊屈原赋》和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其中最详实的莫过于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的记载,称:“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但屈原在《离骚》中自述身世时却说:“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意为父亲(或祖父)根据自己的出生吉日,为自己起名为“正则”,取字为“灵均”。
缘何屈原的自述与司马迁的记载会有如此差别呢?为解决这个矛盾,有学者认为正则可以解释为平,灵均可以解释为原。宋朱熹《楚辞集注》曰:“高平曰原,故名平而字原也。正则、灵均各释其义,以为美称耳。”洪兴祖《楚辞补注》曰:“正则以释名平之义,灵均以释字原之义。”换言之,正则意为公平而有法则;灵均意为美好而又公平。其实更为合理的解释是,正则、灵均是屈原最初使用的本名,当其进入楚国决策层后,才又被楚王赐姓为屈,新起名字为屈原、屈平。
既然屈原自述“朕皇考曰伯庸”(学者多谓伯庸为屈原之父),又因屈原所降生地在秭归乐平里(今屈原村)曾是庸国疆域,这是否意味着屈原之父与庸国有关联。据《辞海》载:庸,古国名。曾随同周武王灭商,建都上庸(今湖北竹山),公元前611年为楚所灭。
有资料表明,据说庸地因盛产五金,人善于筑城被称为“墉人”,商代为侯国,定都于今竹山方城山。唐李泰《括地志》载:“方城山,庸之都城。其山顶上平,四面险峻,山南有城,长十余里,名曰方城”。商末曾参加周武王灭商,及至周王朝建立后,封以伯爵位,建都上庸(今竹山县上庸镇)。该地曾出土了“庸王子凡之子羽戈”青铜戈。周曾请庸人筑都于洛邑(今河南洛阳王城公园)。春秋时,因“庸人善战,秦楚不敌也”,一跃成为巴、秦、楚三国之间举足轻重的大国。庸国势力范围最大时,地跨今鄂、陕、渝、湘四省市。然而也正是由于庸国强大,才利令智昏,妄图吞并楚国,据《左传》载公元前611年(楚庄王三年),庸国趁楚国闹饥荒之际反叛,并起兵东进,不料反被楚庄王联合西部的巴国、秦国所灭,国土被楚、秦、巴三国瓜分。
而在此之前,今秭归为楚子熊挚所居。
熊挚为楚开国者熊绎玄孙,据《郑语》孔晃注云:“熊绎玄孙曰熊挚,有疾,楚人废之,立其弟熊延。熊挚自弃于夔,子孙有功,王命为夔子。”史载熊渠卒后,因长子熊毋康早死,由熊渠之孙即清华简《楚居》中酓辥(熊毋康之子熊翔,熊翔由于即位太短而没有纳入楚王世系)继位,但很快被熊挚红取而代之。据说熊挚即位后得了恶疾,因而自窜于夔,弟熊延代立,与稍后叔熊(熊严之四子:伯霜、仲雪、叔熊、季紃)后裔建立的濮,鼎足而三,是为楚国早期历史上的芈姓三族。不过,《楚居》中对此未载,仅有“酓挚居发渐(今湖北大洪山地区)和徙居旁屽(今湖北房县)”的记载。因熊渠伐庸(今湖北竹山)后,今房县即一度为楚所据有,所以熊挚才能由旁屽(今房县)自窜于夔(秭归)。前634年,楚令尹成得臣(字子玉)、斗宜申率军灭夔。
至于屈姓,研究者无不引证东汉王逸《离骚经订注》云:“是时生子瑕,受屈为客卿,因以为氏。”认定春秋时楚武王的儿子瑕任楚国莫敖,被封在屈邑,后瑕的子孙以屈为姓氏了。事实上《吕氏春秋》载夏代有屈骜,曾被夏王启讨伐;《淮南子》亦载有屈商曾将周文王拘留于姜里;另清华简《楚居》载:“至酓绎与屈紃,使若嗌卜徙于夷屯”之语,酓绎即熊绎,既然酓绎与屈紃并列,说明了屈紃是楚国的开国功臣,所以屈氏家族后世地位显赫就不足为怪,更有可能与熊绎同时代的屈紃(一说为熊绎妻;一说为熊绎弟)是屈氏始祖。
如果屈原真是夔人(或庸人,属巴族土著)后裔,那么历史上关于屈原的种种谜团,我们便可看出端倪。
公元前279年,秦将白起攻楚,破鄢(今宜城东南)、邓(今襄樊北)、西陵(今宜昌西)。次年破楚都郢,烧夷陵(今宜昌),楚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传屈原见楚国大势已去,遂于投汨罗江而死。关于屈原自投汨罗江,许多人认为是屈原自沉,而博主则相信,这是楚人对屈原采用船棺葬(船棺葬是将船棺放入江河任其漂流而去)的误传,最终才有龙舟竞渡。
另外在屈原之前,楚人虽有楚歌、巫歌,却从来没出现文学作品;巴人虽然有丰富的祭神歌舞,但是并没有用文字记录的歌词,而屈原既洞悉楚文化又深受巴文化熏陶,二者融合的结果最终改写了中国文学史。不过,西汉刘向编纂屈原作品结集时称为《楚辞》,或许是刘向在无意中隐藏了屈原的真实身份?
这涉及屈原到底是不是人名呢?
据张中一对屈赋的破译,并结合金文考证,重新对屈原事迹诠释,“屈原”二字最早出现在《卜居》和《渔父》中,被后人误作姓屈名原的人,因为战国晚期还没有姓产生。所谓“屈原者”并不指姓屈名原的人,是指“治理战乱探其根原和归属的人”;“名平”不指屈原的名字叫“平”,原意是指“文献记载他是平定战乱的人。”“楚之同姓也”原意是“楚国去黔中郡边境聚集民众抗秦的人。“为楚怀王左徒”的原意是“楚怀王时期留下的东地步兵(楚金文中“左徒”指“东地兵”,“三闾大夫”指“终年村落广大农民”)。”进而得出:屈原在战国时代是楚黔中郡东地兵(左徒)十余万中的一员,一生中并没有在朝廷中任过职,只因为他有七篇巨作流传后世,才得名屈原。而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记述了“屈原本是楚黔中郡东地劳役兵”及其“随军在这里记录楚黔中郡抗秦收复失地”的事迹。换言之,屈原是《离骚》的撰录者,不是作品的主人公。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屈原(约前340年—约前278年)战国时代楚国人。名平,字原,又名正则,字灵均。据说曾任楚国左徒、三闾大夫之职,后因遭谗蒙陷流放江南。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拔郢,其忧愤交加,在汨罗江投江自沉。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确定屈原为世界文化名人。其代表作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
关于屈原的史料,先秦文献除屈原作品外,绝无屈原事迹的记载,而最早提及屈原其人的是西汉贾谊《吊屈原赋》和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其中最详实的莫过于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的记载,称:“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但屈原在《离骚》中自述身世时却说:“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意为父亲(或祖父)根据自己的出生吉日,为自己起名为“正则”,取字为“灵均”。
缘何屈原的自述与司马迁的记载会有如此差别呢?为解决这个矛盾,有学者认为正则可以解释为平,灵均可以解释为原。宋朱熹《楚辞集注》曰:“高平曰原,故名平而字原也。正则、灵均各释其义,以为美称耳。”洪兴祖《楚辞补注》曰:“正则以释名平之义,灵均以释字原之义。”换言之,正则意为公平而有法则;灵均意为美好而又公平。其实更为合理的解释是,正则、灵均是屈原最初使用的本名,当其进入楚国决策层后,才又被楚王赐姓为屈,新起名字为屈原、屈平。
既然屈原自述“朕皇考曰伯庸”(学者多谓伯庸为屈原之父),又因屈原所降生地在秭归乐平里(今屈原村)曾是庸国疆域,这是否意味着屈原之父与庸国有关联。据《辞海》载:庸,古国名。曾随同周武王灭商,建都上庸(今湖北竹山),公元前611年为楚所灭。
有资料表明,据说庸地因盛产五金,人善于筑城被称为“墉人”,商代为侯国,定都于今竹山方城山。唐李泰《括地志》载:“方城山,庸之都城。其山顶上平,四面险峻,山南有城,长十余里,名曰方城”。商末曾参加周武王灭商,及至周王朝建立后,封以伯爵位,建都上庸(今竹山县上庸镇)。该地曾出土了“庸王子凡之子羽戈”青铜戈。周曾请庸人筑都于洛邑(今河南洛阳王城公园)。春秋时,因“庸人善战,秦楚不敌也”,一跃成为巴、秦、楚三国之间举足轻重的大国。庸国势力范围最大时,地跨今鄂、陕、渝、湘四省市。然而也正是由于庸国强大,才利令智昏,妄图吞并楚国,据《左传》载公元前611年(楚庄王三年),庸国趁楚国闹饥荒之际反叛,并起兵东进,不料反被楚庄王联合西部的巴国、秦国所灭,国土被楚、秦、巴三国瓜分。
而在此之前,今秭归为楚子熊挚所居。
熊挚为楚开国者熊绎玄孙,据《郑语》孔晃注云:“熊绎玄孙曰熊挚,有疾,楚人废之,立其弟熊延。熊挚自弃于夔,子孙有功,王命为夔子。”史载熊渠卒后,因长子熊毋康早死,由熊渠之孙即清华简《楚居》中酓辥(熊毋康之子熊翔,熊翔由于即位太短而没有纳入楚王世系)继位,但很快被熊挚红取而代之。据说熊挚即位后得了恶疾,因而自窜于夔,弟熊延代立,与稍后叔熊(熊严之四子:伯霜、仲雪、叔熊、季紃)后裔建立的濮,鼎足而三,是为楚国早期历史上的芈姓三族。不过,《楚居》中对此未载,仅有“酓挚居发渐(今湖北大洪山地区)和徙居旁屽(今湖北房县)”的记载。因熊渠伐庸(今湖北竹山)后,今房县即一度为楚所据有,所以熊挚才能由旁屽(今房县)自窜于夔(秭归)。前634年,楚令尹成得臣(字子玉)、斗宜申率军灭夔。
至于屈姓,研究者无不引证东汉王逸《离骚经订注》云:“是时生子瑕,受屈为客卿,因以为氏。”认定春秋时楚武王的儿子瑕任楚国莫敖,被封在屈邑,后瑕的子孙以屈为姓氏了。事实上《吕氏春秋》载夏代有屈骜,曾被夏王启讨伐;《淮南子》亦载有屈商曾将周文王拘留于姜里;另清华简《楚居》载:“至酓绎与屈紃,使若嗌卜徙于夷屯”之语,酓绎即熊绎,既然酓绎与屈紃并列,说明了屈紃是楚国的开国功臣,所以屈氏家族后世地位显赫就不足为怪,更有可能与熊绎同时代的屈紃(一说为熊绎妻;一说为熊绎弟)是屈氏始祖。
如果屈原真是夔人(或庸人,属巴族土著)后裔,那么历史上关于屈原的种种谜团,我们便可看出端倪。
公元前279年,秦将白起攻楚,破鄢(今宜城东南)、邓(今襄樊北)、西陵(今宜昌西)。次年破楚都郢,烧夷陵(今宜昌),楚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传屈原见楚国大势已去,遂于投汨罗江而死。关于屈原自投汨罗江,许多人认为是屈原自沉,而博主则相信,这是楚人对屈原采用船棺葬(船棺葬是将船棺放入江河任其漂流而去)的误传,最终才有龙舟竞渡。
另外在屈原之前,楚人虽有楚歌、巫歌,却从来没出现文学作品;巴人虽然有丰富的祭神歌舞,但是并没有用文字记录的歌词,而屈原既洞悉楚文化又深受巴文化熏陶,二者融合的结果最终改写了中国文学史。不过,西汉刘向编纂屈原作品结集时称为《楚辞》,或许是刘向在无意中隐藏了屈原的真实身份?
这涉及屈原到底是不是人名呢?
据张中一对屈赋的破译,并结合金文考证,重新对屈原事迹诠释,“屈原”二字最早出现在《卜居》和《渔父》中,被后人误作姓屈名原的人,因为战国晚期还没有姓产生。所谓“屈原者”并不指姓屈名原的人,是指“治理战乱探其根原和归属的人”;“名平”不指屈原的名字叫“平”,原意是指“文献记载他是平定战乱的人。”“楚之同姓也”原意是“楚国去黔中郡边境聚集民众抗秦的人。“为楚怀王左徒”的原意是“楚怀王时期留下的东地步兵(楚金文中“左徒”指“东地兵”,“三闾大夫”指“终年村落广大农民”)。”进而得出:屈原在战国时代是楚黔中郡东地兵(左徒)十余万中的一员,一生中并没有在朝廷中任过职,只因为他有七篇巨作流传后世,才得名屈原。而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记述了“屈原本是楚黔中郡东地劳役兵”及其“随军在这里记录楚黔中郡抗秦收复失地”的事迹。换言之,屈原是《离骚》的撰录者,不是作品的主人公。

